卢广:完美是需要等待的
2009年12月25日 15:16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卢广

卢广

不止一次,卢广被问到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的区别;不止一次,卢广回答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很不一样。他认为新闻摄影是瞬间性的记录,不太可能有很深度的报道,而纪实摄影“拍摄之前,先要进行调查,这个非常重要。”卢广说。

拍摄的题材是经过长期关注决定的。拍摄之前,卢广先在当地驻扎下来,这一住也许几十天或几个月,他到处询问当地居民,寻找最佳的拍摄点。在找到合适的拍摄点后,也许还要等待:等待合适的季节,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光线……。举个例子,比如在拍摄“关注中国污染”这组照片的时候,卢广沿着长江,一个个查找污水排放口。污水排放口其实很多,拍摄出来的效果可以非常不同;同一个污水排放口,不同的季节时令,涨潮退潮时效果也不一样。他寻找的,是最能造成视觉冲击力的画面。这也是他所认为的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的区别,虽然都是真实记录,但新闻摄影关注一种现象形态的时间很短,表现的是瞬间,纪实摄影运筹帷幄,为的是能达到更淋漓,更有深度,更有氛围,更富视觉冲击力的表达。

当然,有些纪实摄影完成不了的,新闻摄影可以处理;有的新闻摄影做不好的,纪实摄影可以完成。偌大的地球,不同类型的摄影都应该存在,并可以都做得更好。

“我拍摄过的主题,有些其实别的人也拍过。为什么大多数的人没有拍出很好的效果?不重视调查,花的心力不够。”卢广这话,颇有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意味。只是卢广的这份“耕耘”,付出的不光是汗水,还有心力和思考。他带着设备,在大漠荒原,村庄田野……孑孑而行,花几年的时间,固执地追踪着一个拍摄主题,以期得到“完美”的镜头。虽然作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卢广很少把他的拍摄上升到社会责任感层面,对他而言,这更多的是个人价值和摄影价值实现的问题,他希望“完美”地记录,而这“完美是需要等待的”。

为了完美,你“加工”你的照片了吗?

笔者委婉地提出这个问题。一直以来,伴随卢广的争议几乎没有停歇过,被议论的最多的,当然是他的照片的“真实性”问题。

卢广的回答是,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一样都应该是真实的。(拍摄过的地区)地方政府对他的照片关注度非常高,作品发表后,每一张照片地方政府都严格审查。某报曾经用过一张他几年前拍摄的照片,立即被当地政府认为这是以前拍摄的,现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在这样的监督下,怎么可能造假呢?事件肯定是真实的,进行后期制作,也只是调整一下色调,他在对每一张照片进行格式转化时即对色调进行转化,如拍摄时色调偏灰,或者不够深沉,都会调整一下色调。每张照片基本都会进行这样的“加工”,但不会“过度加工”;如前面所说,现在甚至都不裁图了。

但反映真实也有是否“准确”的问题。卢广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某个地方集资让每个人交1000元修路,有媒体报道,当地人均年收入才1000元,在这样的情况下集资一千元对当地人民负担太重了;但之后又有媒体出来澄清说前面的报道有误,当地人均收入实际上是两千多元,那么每人集资1000元建路就很合理了。但这个人均收入怎么算呢,在一个人数不多的村子里,如果有一个或几个收入很高的人,那他能很容易就把一个人均收入1000元甚至不足1000元的村子,拉到人均2000多元,但大多数人的收入支付这个数目的集资款都太过高昂。对待这样的新闻,难以用数据上“准确”来判断它的“真实”,“真实”得看你用什么样的角度来反映。

“能用摄影引起大家对社会、环境问题的关注,是我很乐意看到的。”

卢广出外拍摄时相当低调:为拍摄进行调查时,他常常和当地人进行交流,了解地方风俗;但要考虑到,如果是批评性报道,也许会给当地的朋友带来影响。他提醒想做纪实的摄影人,千万不能太张扬。

他的设备也不多,他说他喜欢“思维简单点”的设备。一般喜欢带两个头,广角和长焦头各一个,需要用广角的时候就用广角,需要用长焦的时候就换长焦,非常方便。拍摄的时候也常常用自动档,有条件和时间的时候才会用手动档,这样能抓住一些瞬间的东西,不至于错失一些精彩的镜头。

卢广拍过的主题,包括《西部淘金》、《矿工》、《非典》、《中缅交界处的吸毒者》、《艾滋病村》、《青藏铁路》、《沙漠化问题》,以及最近获奖的《中国的污染》。这些主题,有的他还会继续深入下去,有的则已经结束。结束的原因,有的是因为事件已经结束,有的是因为照片反映的问题得到改善或得到了解决。在这样的过程中,卢广照片引起的关注和舆论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能用摄影引起大家对社会、环境问题的关注,是我很乐意看到的。”卢广说。

采访之后不久,卢广又带着他那“思维简单”的镜头上路了。我们不应该急于看到他的下一组作品,因为“完美是需要等待的”。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孔繁星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