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这个奖在我们手里永远不会蒙上灰尘
2010年01月13日 22:23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导语:“智慧东方——2009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于2010年1月13日晚在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本次颁奖礼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南京市政府和凤凰卫视联合行动,整合2009年里中国当代文化成就,团结华人文化精英,实现梳理中华文化,智升东方的人文诉求。凤凰网(www.ifeng.com)同步直播颁奖盛况。以下是现场发来的报道:

正在加载中...

著名的作家王立平讲述文化人物冯骥才

沈星:我念书的时候念的是中国文学,所以我对接下来的这位获选者真的是非常的了解,因为我很早就开始读他所有的作品,但是今天我却突然不知道应该怎么来介绍他,是一位作者吗?还是说是一位艺术家?是画家?还是人文学者?我想以学生的身份,我也不敢轻易的界定,接下来让我们用掌声有请著名的作家王立平先生介绍。

郁慕明、王立平为冯骥才颁授孔子纪念杯

王立平:我和夫人都是作家冯骥才先生的粉丝,我们爱读他的书,爱看他的文章,但是在一段时间里他放下了写作,不写了,他干嘛去了?他去画画了,我们都喜欢他的画,他的画里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充满了智慧和美感,可是到他家一看,好多画都没了,几乎家徒四壁,他的画都哪去了?都卖了,换钱了。他卖了画,换了钱干什么去了?去抢救民族文化遗产了。他每次卖画义卖我都赶到了现场,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幕令人永远难以忘怀的场面,一间间展厅、一幅幅精美的画,真美啊,都卖了,真让人心疼,我心疼得想掉眼泪。但是我想冯骥才更心疼的是民族文化的遗产,他把这样一副重担放在自己的肩上,十年的时间里他走南闯北,奔走呼嚎、亲力亲为,做田野调查,整理了几百万字的文字资料,拍了几万张图片,还录制了几千个小时的录音和影像资料,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资产、财产。能做这样担当的人该有怎样的胸怀,该有怎样的气度?我看了凤凰卫视拍摄的冯骥才先生做总顾问的影片,《寻找远去的家园》,可以说每个画面、每个细节都在重复着一句话,“哦,这就是我心爱的中华”。

我要说,好样的,大冯,你会沿着你自己认定的路走下去,作为你的朋友,作为你的同行,我们会常常和你在一起,并且随着你前行。谢谢。

沈星:再次感谢王立平先生,作为一个画家、一个作家,冯骥才先生把整个社会、整个田野当成了他自己的书房。

新党主席郁慕明(中国台湾)宣读获选评语

接下来让我们掌声有请来自台湾的新党主席郁慕明先生,有请郁慕明先生宣读评委会对冯骥才先生的获选评语。

郁慕明:鉴于冯骥才先生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更因近年间他以不倦的热诚,致力于中华文化遗产的保护,发起抢救行动,筹集保护基金,开展社会普查,编撰文化档案,并于2009年创立了规模宏大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经中华文化促进会第三届理事会主席团会议评议通过,授予“2009中华文化人物”称号。

沈星:谢谢郁慕明先生。下面有请“2009中华文化人物”、著名作家、人文学家冯骥才先生上台。

接下来请郁慕明先生、王立平先生为冯骥才先生颁发“2009中华文化人物”证书和孔子立像。

冯骥才发表获奖感言

现在请冯骥才先生发表获奖感言。

冯骥才:接这个称号、这个奖,我觉得有点重,作为领这个称号的代表为什么这么想?刚才我坐在那儿,我的思想神驰千里之外,我想到我现在这个时候的几个好朋友,比如我随便说大家都不知道,他们没有在闪光灯下曝过光,谁也不认识他们,比如说一个江苏淮安的摄影家,岁数跟我差不多,40来岁,他估计到将来三江要节流,被李白和杜甫讴歌过的历史风光可能不复存在了,他把他的家当都卖了,在长江里买了一个木船,20年拍了几十万张照片,他把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几乎千百年来没有变化的母亲河,但是“消逝的母亲河”拍下来了。

比如顾雨乔,你们可能也不知道,他前两天发了一个短信,他为了调查草原民居,这几年一直在内蒙、新疆、宁夏跑,也几乎把家里的东西都卖光了,身上只带了一个破的照相机,一个人在草原上走,一走就是半年。

我这些年天南海北去的地方太多了,我见到很多人默默地奉献他们的辛苦,为什么?就是因为全球化,现代的冲击,我们自己母亲的文化、养育了我们的文化在瓦解,我们的600多个城市已经千城一面了,我们大批的古村落现在每一分钟都会有消亡的,我们大量民族的歌舞、音乐、民间传说、故事、文化、戏剧、曲艺都在不知不觉流走,都在瓦解着。前十几年的时候,上世纪末的时候,我在山东杨家铺拜访老的木板年画艺人杨乐书音的时候,我特别高兴屋子里一个女孩在学习年画,我过去跟她说话她不理我,我再跟她说话她还不理我,我就跟陪我去的当地的人说这个孩子怎么不理我?她是不高兴吗?后来人家笑了,说她是日本人,不会有中国人到这儿来学木板年画的。

我刚才听星云大师的几句话非常感动,他说中华文化使我们成为中国人,但是如果我们不热爱我们的文化,不学习、不保护我们的中华文化、不变革我们的中华文化,我们的文化断绝了,那么我们的面孔、我们的基因、我们的气质、我们的尊严呢?当然我也很高兴,这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渐渐变成社会的关键词,各方面也开始重视起来了,特别是这次设了这个奖,所以我愿意作为一个代表,我愿意为一代觉悟的、而且先觉的知识分子、文化人,一些普通的,就像刚才那位领奖的保护龟兹石窟的文物工作者一样,我愿意替他们领奖,我也请大家放心,这个奖在我们手里永远不会蒙上灰尘,我们会让它永远发光。

沈星:谢谢冯骥才先生的发言,谢谢郁慕明先生,同时也谢谢王立平先生。

热爱中华文化、学习中华文化、保护中华文化,也许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我们从现在就开始做,而且人人就开始做,这就可能是一个不可抵御的强大的力量。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王文静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