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改变和媒体监督
2009年03月09日 12:16凤凰网专稿 】 【打印已有评论0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我有幸因深入内地采访,见证了其中十年的巨大变化,这变化不只在经济的发展,也在人们精神面貌的变化。

“98年大水,你坐着冲锋舟,在船上报道,让我印象太深刻了!”一位在地方管宣传工作的朋友说:“现在看来好像大家都这样做了,但在十年前那是不可思议的,过去的新闻,记者和报道的主体是分离的,记者是在远方甚至高处俯视着新闻事件或新闻主体,这样的参与其中对中国内地的新闻报道影响巨大!”

对我来说,现场报道就是深入其中,亲身感受;对受访者不论对象,平起平坐,这样根深的新闻理念,原来在当时是新鲜的,所幸结果也是好的。

十多年来,两会报道也有变化:刚上会时我讶异于人民大会堂前5000代表、委员入场的壮丽景观;5000人同听报告时,集体翻页整齐的纸声,感叹:“数大就是力量。”

之后港、澳、台和外国媒体增多,大会堂台阶前成为记者和代表、委员们的“战场”。

“怎么全中国的记者都来了!”今年第一次上会的凤凰网记者惊叹地说。

经过境外媒体新闻竞争的“洗礼”,两会工作人员学会了不再只是管理秩序,还增加了“服务项目”:安排路线,协助被追逐的代表委员进场。今年大会开幕据传张艺谋导演避开大会堂正中台阶,从旁边树丛小道顺利入场。当我遭记者朋友围上想顺利进场时,立刻有工作人员适时出现,护送我一程:“往这儿走人比较少!”算是沾了大会安排的光!

往年部长进出大会堂时常遭记者追访。去年,大会就学习香港行政会议后主要官员发言的方式,放上一发言台,找几位代表人物接受采访,既满足记者新闻需求,又维持秩序,让部长们可攻可守。今年开幕时,则把部长们出入的北门,索性围上红线,铺上红毯,记者们在线外,部长们走红毯。“部长像走星光大道,媒体则什么也采不到!”台湾记者抱怨。

两会新闻中心学习得快,在十多年的媒体追逐中,学会了怎样和记者“打交道”!新闻官员希望采访有序,也懂得引导每天议程主题,记者虽不能参加闭门会,却也因各式记者会、公开团,十分忙碌:3月6日政府三大财经部门巨头联合会见记者,政协有厉以宁等重量级经济学者,开放团更有地震灾后受各方关注的四川团。

四万亿如何用?如何用到刀口上?这些都是记者关心的。李肇星和发改委主任张平都强调:“所有预算都要经过人大审议!”在外界呼吁减基建、保民生之下,项目调整为:一万亿用于灾区重建!交通电力等基建项目比原计划减少,占四万亿的1/3,农村住房、医疗和教育文化投入有所增加,约占10%。

“总理说了向民生倾斜,但现在许多企业都在做方案,想抢四万亿大饼,有些项目根本不相干!”一位国企老总担忧地说。

“政府投资必须用在最危机最关键的地方!”温总理说:“绝不允许利用扩大公共投资为单位和个人谋私利,行政权利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财政资金运行到哪里,审计就进行到哪里。

媒体对此的监督——责无旁贷。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吴小莉   编辑: 赵佶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