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他兴起于东方犹太人之乡 办银行却被自己人掏空


来源:凤凰卫视

自动播放

核心提要:20世纪前2年代借助于中国工商业的高速发展,一批新兴资本家在中国出现,位于长三角的“宁波商帮”,因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开拓精神,获得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形成一个有影响

核心提要:20世纪前20年代借助于中国工商业的高速发展,一批新兴资本家在中国出现,位于长三角的“宁波商帮”,因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开拓精神,获得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形成一个有影响力的社会财团,他们希望通过“实业救国”实现强国之梦。

凤凰卫视6月21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姜楠:20世纪前20年代借助于中国工商业的高速发展,一批新兴资本家在中国出现,位于长三角的“宁波商帮”,因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开拓精神,获得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形成一个有影响力的社会财团,他们希望通过“实业救国”实现强国之梦。但是在当时由国家主导的经济环境中,“宁波商帮”的“实业强国”之路困难重重,资金瓶颈如影随形。1931年在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中,“宁波商帮”中的“企业大王”刘鸿生逆势出动,在上海创办了一家专门支撑实业的银行,中国企业银行。

解说:上海四川中路的这栋建筑其貌不扬,在今天高楼林立的大上海它被淹没其中,不过在1930年代这栋大楼却是上海滩为数寥寥的高层建筑。当年它的主人刘鸿生就站在这所大楼的顶层俯瞰上海滩,憧憬着他的商业帝国蓝图。

王耀成(作家):刘鸿生这个人呢,我觉得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一种大企业家的这种胸怀,他对办企业办实业似乎有一种天生的爱好,就是说他企业办得越多越好,办了一个想办第二个,办了第二个想办第三个。

李德林(财经作家):这个哥们呀,他办企业有一个问题,水泥厂、火柴厂、搪瓷厂,他只要往那一看觉得这个,说这个老百姓需要的,他就开干,他最喜欢的就是把工厂建在他家对面不远的地方,他一站在那个塔楼上看那个烟筒上面冒烟了是吧。

解说:在过去的二十年时间里,刘鸿生碰到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从1910年代到1930年代,中国迎来了民生领域的全面工业化,各个领域对工业产品的需求催生了数以千计的生产型企业。从一战期间开始独资投身商海,刘鸿生经过十多年奋斗,已经成为上海滩首屈一指的商业大亨,他的经营领域涉及煤炭、火柴、水泥、码头、货栈、纺织、搪瓷等行业。

王耀成:就是1937年之前,清朝末年民国初年这个期间是民族工业的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再加上宁波帮它一种地域文化的影响,种种的因素造就了这样一个刘鸿生。

沈琳艳(宁波帮博物馆):刘鸿生是定海人,现在这个定海是属于舟山了嘛,但是在清代的时候,定海是属于我们宁波的,定海人刘鸿生是以经营开设煤炭起家的,被称为是煤炭大王,那么他除了其实在煤炭行业比较有名,后来又涉及到像这个火柴,还有是地产保险金融等等,他都有涉及到。

解说:在宁波帮中刘鸿生的地位举足轻重,20世纪20年代宁波帮作为一个独立的商帮崛起于长三角,开启了中国的新一轮商业化进程。刘鸿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运而生。

王耀成:德国的有一个地质学家李希霍芬,他在中国考察了七次,那么他也到了浙江,那么他就发现什么呢,浙江省其实是没有任何资源,但是这里的人,他认为这里的人是特殊种族,尤其是沿海的宁波人,他就是说这些人可以和犹太人媲美。就是说当一个地方的资源养活不了这个地方的人,那么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他就要走出去。

所以宁波有一个特点,当年就是说男孩子到十三四岁、十四五岁,就得要出去了,如果这个男孩子不出去,在宁波就被人看不起了。就将来他娶媳妇,都娶不起来了。实际上呢就是说你要生存你要发展,宁波这个地方太小了,你要出去。那么宁波人当年出去的首选就是上海,一个是地理位置已比较近,一苇可航,一个晚上坐了船,就到了上海了。那宁波人就这样出去的。所以宁波人从小就是有这样一种在没有饭碗,没有饭吃的时候,你要做一个好伙计。当你做了一个好伙计以后,你要做一个好老板,所以宁波人一直有这个创业的一种传统吧。这些呢,我想对刘鸿生是一定是会有影响。

解说:向东是大海,蔚蓝色的海洋赋予了刘鸿生蔚蓝色的梦想。同美国的洛克菲勒家族类似,刘鸿生也想建立一个托拉斯商业帝国,不过现实正在阻挡着他的梦想,大规模分散型的实业扩张使得刘鸿生的资金一直非常紧张。

王耀成:他的第四个儿子回忆,他说父亲进进出出是有六个保镖了,这个都是很体面很风光的,但其实我们没什么钱,都抵押给银行了。

李德林:他儿子后来说,说他爸白天跟这些富豪权贵们是推杯换盏夜夜笙歌,但是一旦送走这些贵客之后哥们就在这个帐房里边算,这差多少银子,这个钱从哪儿找,他就是典型的八个碗七个盖的那种,知道吗,腾挪。

王耀成:他最多的时候是1930年前后,他有60多家企业,跨了20多个行业,总投资700多万,就是整个来讲就是他的规模超出能力太多了。那我想这也是造成后来的一些问题。

解说:但这一切都没有阻止刘鸿生的商业野心,1929年他斥资近100万元在上海四川中路修建中国企业大楼,两年之后这栋高八层的大楼竣工,刘鸿生把旗下所有的企业都搬进了这栋大楼。在大楼顶层的办公室,刘鸿生一眼可以望尽大上海,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充盈着他的内心,一个更为宏大的计划正在他的脑海中成形。

解说:对于长期从事实业生产的企业来讲,缺钱是一种常态,但刘鸿生的情况尤其严重。由于他急于想构建托拉斯商业帝国,所以在短期内实施快速多元化扩张,这些新型领域新办企业都需要大额投资,而企业产生的赢利不足以支持这样的资金需求。而1930年代经济危机的到来,则更加剧了刘鸿生企业的资金短缺情况。

解说:资金的困窘像恶梦一样伴随着刘鸿生创办企业的始终,在刘鸿生的传记中,多次写到债主聚众讨债的情形。

马长林(上海市档案馆研究馆员):资金链断的时候,中金荣德生很困难的时候,焦头烂额,讨债的家里面挤满人啊,几乎差不多要没办法度过这个难关了,在他们这个传记里面都是记得很清楚。

王耀成:那么在那个时代呢,你要办那么多的企业,你要钱嘛,可是当年你这个融资的话,我们中国这个社会不具备在其他的西方的社会里头所具备的那种条件,那按道理你融资我们可以通过正式的渠道,上市招股,把社会的资金可以收进来,或者通过银行发行债券,那么也是一种渠道。但我觉得当年的中国,这些条件都不具备。

解说:银行几乎是当年刘鸿生唯一可以求助的对象。

刘建生(山西大学晋商研究所教授):做事业做企业,最大的也就是啥,它的资金问题,资本问题融资问题,没有银行的支持,说实话任何一个企业靠自由资本来扩大发展扩张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有银行的支持,返过头来我们讲实业发展了,经济充裕了,融通资金过程当中钱通过银行来周转啊,划拨啊,所以银企互助银企合作,它就是必然的。

解说:不过银行对于刘鸿生来说留下的更多是难堪的记忆,在他回忆中,曾多次提到银行的刁难势利。一次向宋子文求助的遭遇让他刻骨铭心。30年代经济危机中,他曾找过自己曾经在圣约翰大学的校友,时任中央银行总裁的宋子文。

李德林:他资金周转不开,他就找到宋子文,说希望宋子文能够施以援手,因为宋子文那个时候已经改组了中国银行,已经成立了中央银行。

马长林:刘鸿生按道理他跟宋子文都是圣约翰大学毕业的嘛,对吧,等于说校友嘛。

李德林:当时宋子文在上海金融,实际上宋子文是对商人是比较好的,希望这些商人能够有一定的渠道来进行政治影响,他还是愿意帮助这个刘鸿生他们,他就希望贷款,宋子文问他说你凭什么贷款,刘鸿生说我用我刘氏集团这些公司的股权。

男:他说我用我公司股票做抵押,宋子文就对他说你这个股票等于废纸一张了,有什么用处啊。

解说:受经济危机影响,刘鸿生企业的股票已大幅度贬值。

陈铨亚(宁波大学教授):商业银行有一套风险控制的制度,这套制度跟钱庄也不一样,钱庄它是凭信用的,用现代的话讲呢,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不存在,因为他熟人社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相对来说就比较少,但是商业银行他是面对陌生人社会的产物,他就存在信用半径的问题。那么如何去克服它,必须有一整套风险控制的制度,任何一个人他在向银行提出授信申请的时候,他必然是信誓旦旦,表现出自己具有足够的信用能力。但是这个你的口头表达与实际风险是两回事。

马长林:你小型企业的话,你这个东西就吃不准有风险,对银行来说它有个风险控制,风险控制,风险防范啊,我要控制到最低度啊,所以它这个放款投资的这一个方向目标的话要把握得很准。

陈铨亚:那么当时的话,中国社会动荡,这个政府财政不足,它就很大的一个银行的这个目标还是为政府服务,为政府提供资金帮助,那么使得他没有足够的这个资金来辅助民营企业。

解说:宋子文很不客气地拒绝了刘鸿生,刘鸿生内心受挫,极为懊恼。不得已刘鸿生只得放下面子,派他刚从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归来的四子刘念智登门拜访债主,希望获得对方通融。。

王耀成:刘鸿生是转不开了,就叫他这个英美留学背景的儿子去找对方的老板,也是英美留学回来的,去通融,那人家就讲你父亲啊企业办得太多了,难免要出问题的,那么通融给他通融了,但是也就是延期而已呀。

解说:这样的遭遇给刘鸿生心里带来极大冲击,危难中金融机构冷酷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联想到多年来同银行之间的合作,刘鸿生十分感慨的。

李德林:银行是什么,它绝对不会做雪中送炭之事,它只会锦上添花,你的企业搞得越好的时候,它才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息。

马长林:有钱的时候他会借钱给你,你如果真的需要缺钱的时候,银行不大愿意借钱给你,实际上它就要把这个利息抬得很高。

王耀成:那么在那个时代呢,你要办那么多的企业,你要钱嘛,可是当年你这个融资的话,我们中国这个社会不具备在其他的西方的社会里头所具备的那种条件,那按道理讲你融资我们可以通过正式的渠道,上市招股,把社会的资金可以收进来,或者通过银行发行债,那么也是一个渠道。但我觉得当年的中国这些条件都不具备,那么只有靠民间的金融。

男:所以他就是这个深有体会呢,那么他就想办一个自己的银行。

姜楠:实际上刘鸿生创办银行的想法由来已久,早在1929年刘鸿生就在自己企业内部创立了刘鸿记账房,刘鸿记账房就是专门管理使用刘氏企业内部资金的金融机构,但是刘鸿生并不满足于此,他看到了银行作为金融平台巨大的能量,它可以吸纳社会资金,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大的资金支持。而对他来说,也可以免得再仰人鼻息。

解说:1931年刘鸿生用这座刚刚建成的中国企业大楼做抵押,贷款100万元,以此启动资本创办了中国企业银行。刘鸿生获得了张公权、陈光甫等金融界名流的支持。开业伊始,中国企业银行就呈现出喜人的发展势头。

马长林:中华(国)企业银行呢,总得来说还是可以的,因为他这个班子还比较强,另外呢他又用了几个所谓通常讲叫跑街嘛,跑街就是拉存款的大户,这些人呢他有社会关系对吧,腿又勤所以又能说会道,因为你银行关键你资金要充裕,所以这个跑街功不可没。

李德林:我的这个企业银行就是为我刘氏企业服务的,那他自然就是刘氏企业集团的企业,它比如说有资金盈余的钱都放在里边,他的这个资金企业的流水也放在银行里边做流水,所以说他很快就做到六七百万的规模。

解说:银行帐面越来越好,数字快速增长,油然而生的成就感鼓舞着刘鸿生,金融界第一次试水成功,这似乎解决了困扰刘鸿生多年的资金难题,刘鸿生向他的托拉斯商业帝国的梦想又迈进了一大步。然而就在这种喜悦还充盈在心头时,一种不良的情绪却从另一个角落渗入了进来。刘鸿生渐渐发现下属企业的想法跟自己的初衷好像不太一样,一些企业并没有全力同自己的银行合作,倒是背着自己偷偷跟其他银行合作。

李德林:它最高峰的时候,它整个企业的资产都已经超过千万,而它银行的规模也就是六七百万的规模,满足不了企业运营的需求,所以说很多的这个刘氏集团企业内部的钱,他要到外面去借,那按照游戏规则也要把他一部分钱存在别人的银行人家才会给你。

王耀成:它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它也还得跟其他的银行打交道,对不对,那人家的银行你不给我存款我是不贷给你的。

马长林:他各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关系的,经营的渠道的,人家也不愿意放弃,放弃了以后万一我如果找你了,人家有这个担心,因为毕竟没跟你打过交道,如果到时候你解决不了我的资金问题,那我不是死了嘛。

李德林:所以说很多的经营好的他宁愿把钱去存放在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这些第三方的银行里面,也不愿意放在这个就是中国企业银行。

解说:刘鸿生之子刘念义后来回忆中国企业银行时曾说,我父亲经营的各企业中本位主义比较严重,他们都愿意与别家银行拉关系,对中国企业银行采取敷衍态度,到市面不好的时候他们也跟着其他存户向中国企业银行提取存款,使我父亲大伤脑筋。华东煤矿公司从1932年起,就一直在企业银行欠款,分文未还,还背地里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有来往。

张徐乐(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因为都是自己家族内部的,那么企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就是对这个违约还款也不是那么很重视。有一家像华东煤公司欠了中国企业银行是多少账我记不清了,一直拖欠不还。

解说:无独有偶,华商上海水泥公司也私下和浙江兴业银行订立合同,独家往来,并把存在企业银行的存款全数提走。

李德林:这些个企业亏损了还不起了,火柴厂赚钱,但是你水泥厂亏钱啊,那怎么办呢,水泥厂不还,那火柴厂就想,那我放在银行的钱是不是会有问题呀,以至于刘氏企业集团里边的这个企业成员企业有钱的它不往里边去存,没钱的它还想贷,它最高峰的时候它整个企业的资产都已经超过千万,而它银行的规模也就是六七百万的规模,满足不了企业运营的需求。所以说很多的这个刘氏集团企业内部的钱,他要到外面去借,那按照游戏规则也要把他一部分钱存在别人的银行人家才会给你。

马长林:就像刚才说的,内部企业就是说不领你的情,不来向你借,那么他要维持这个平衡,他就要找其他的,所以讲到他一个特点,他是存款数量比放款多,一般的银行放出去的多,存得少,他是存得多,那么他资金运作效率上有问题了,多了对吧。存款多了放款少了,那么你这部分存款你要付给客户要利息要付的,你要解决这个差价问题。

解说:眼看自己企业的这些“恶行”,刘鸿生却无能为力。

王耀成:这个可能跟他的主观愿望实际上也是有违的,你以为自己的企业大家都是刘氏企业,大家就会怎么,其实你那个企业各自为政的,人家也有人家的利益,你怎么把它都捏在一起,这个实际上也不可能。

王千马(财经作家):它在风险管理上面是有着先天的不足,有一个指令下去你就必须要去拨款,然后呢如果企业遇到问题,你又不好意思去收款,都是一家人怎么办,这就有可能就会对中国企业银行造成的生存上的一个大的障碍。

陈铨亚:因为银行是面向社会大众的,那么一旦被内部人控制以后,有可能成为它自己的ATM机,就是怕从内部掏空。所以我们现在为什么民营企业不敢放开,就是这个在现有的制度下面没有办法完全去杜绝内部人控制的问题。

马长林:银行它不是有封闭型,不封闭的机构,许多银行里边这个资金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所以近代以来银行业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完全封闭的,为我一个大的企业集团这个里边企业服务的这个金融机构,也没出现过,没有出现过,所以刘鸿生他这个想法实际上是这个,愿望他是维护自己企业的顺利运作,愿望是好的,但是实际上也不符合当时这个经济社会,金融发展的规律。

解说:先天性缺陷侵蚀着中国企业银行的肌体,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严重变形,到了后来所有企业都把银行当成了提款机,一有困难就要求银行大规模放款,然而轮到存款时却并不积极,开业仅仅几年企业银行已经形成了巨额坏账,难以运转下去。这与刘鸿生当初的愿望完全背道而驰。

姜楠:随着30年代经济危机的蔓延,上海经济进一步恶化,刘鸿生的商业帝国受到全面冲击,他经营的煤炭火柴水泥纺织航运金融保险等各个领域产业都出现资金危机,到1934年度刘鸿记账房显示负债总额达到563万余元,许多企业都因资金短缺无法运转,而创办不到五六年间中国企业银行的资金也已被掏空,一些内部企业只借不还形成巨额坏账,这家创办不及五年的银行就此名存实亡。而就在刘鸿生金融自救试验失败的时代,一批职业银行家已经在用专业和规则来守护金融,实践金融服务社会的承诺。

 

[责任编辑:刘家豪 PV089]

责任编辑:刘家豪 PV089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转身——民间金融的中国往事(三) http://p0.ifengimg.com/pmop/2017/06/21/wf2_4695539_204725.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