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60多年前这次决然的大冒险 拯救了中国山水画的命运


来源:凤凰卫视

自动播放

核心提示:从东北出生的张仃学生时代就对绘画抱有极大的兴趣。之后,16岁的张仃离开家乡,考取了北平美术专科学校赴外求学。张仃先生他率先写生,以他的写生的成就来证实了中国画它在新时代的作用,同时他的焦墨山

核心提示:从东北出生的张仃学生时代就对绘画抱有极大的兴趣。之后,16岁的张仃离开家乡,考取了北平美术专科学校赴外求学。张仃先生他率先写生,以他的写生的成就来证实了中国画它在新时代的作用,同时他的焦墨山水代表性作品对时代形成了新的影响。他完全可以在画室里面胸有乾坤、笔下万象、大气,但是他为什么还要去到生活当中去,到自然里面去,实际这是他独有的一种修行。

凤凰卫视6月10日《文化大观园》,以下为文字实录:

作画热情肆意宣泄 焦墨山水寻觅艺术情缘

张仃:很喜欢画画,学生时代我就喜欢毕加索。

解说:他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他参与引领了20世纪中国美术许多重大事件,他促进改变了中国美术某些领域的发展走向。离开他,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将不再完整,《百年张仃》,上集,《文化大观园》正在播出。

王鲁湘:张老今年九十几了?

张仃(画家):我就记着93,1917年阴历五月十九,属蛇。

王鲁湘:属蛇,然后又有个蛇山,所以您后来干脆就给自己取了一个号,叫它山,就是蛇山。从小就喜欢画画吗?

张仃:很喜欢画画,东北跟全国一样,它也办丧事,请道士念经,他挂十八张地狱(图),我有这个机会,我一定要去。我就看这个挂这个画,也不了解出丧怎么回事。我用我哥哥他们的粉笔在北方那个黑色大门,我就画了出丧图。结果,大人就把我骂了一顿。

王鲁湘:不吉利,是吧?

张仃:我不知道,不知道怎么回事。

解说:我们的节目曾经在2009年拜访过张仃先生,先生话不多,他的记忆也是片段式的。这些片段式的回忆中,大多是细节,而这些细节中充满了情感。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淘气的少年将自己对于画画的热情肆意宣泄。少年,张仃在16岁时考取了北平美术专科学校,离开故乡辽宁,赴外求学。从此,他的人生和中国美术有了再也无法割舍的牵绊。在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上,极少有像张仃这样的人物,他的艺术人生与中国现代波澜壮阔的革命史休戚相关。他的艺术作品、艺术活动和艺术思想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因此,有人说,20世纪的中国美术不能没有张仃。

2017年春天,“它山之石”—张仃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这次展览主要展出的是张仃先生的中国画作品。张仃先生是20世纪公认的大美术家,他在漫画、实用美术、艺术设计、动画、书法、中国画等等多个艺术领域都有很高成就。此次,中国美术馆主要展出了30多幅张仃先生的中国画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焦墨山水。

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先生的山水画,他的焦墨山水对于中国画本身的贡献,对时代创新的一个影响。大家知道,20世纪徐悲鸿中国画的改良,对中国画发生的很大的影响,他也是倡导写生。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中国画如何来表现已经变化了日新月异的新山河有一些这个争论。张仃先生他率先写生,以他的写生的成就来证实了中国画它在新时代的作用。

江南野外写生冒险之旅 关系中国山水画绝地逢生

解说:1954年,在北海公园小小的悦心殿中举行了李可染、张仃和罗铭三人的山水画写生展览,展览的展名由当时94岁高龄的齐白石先生题写。这个小小的展览在当时中国美术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如果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我们会发现,这个画展对于中国画的命运而言是生死攸关的。用张仃先生当时的话来说,他们三个人的这一次江南写生之行是一次置中国画于死地而后生的冒险。

王鲁湘:张仃先生在这里展出的这前面的这一组作品就是1954年到1955年之间对大自然直接进行写生创作的留下的一部分作品。这两张作品就是1954年到了苏州以后,画的苏州的园林,用宣纸,用毛笔,用墨,用颜料现场创作完成的。那么,这个在今天很多的人都这么做,而且还有很多人在现场可以画很大的画,但是在1954年,张仃、李可染、罗铭做这件事情之前,中国画家是从来不这么创作的。中国画家都是在现实中间,背着手饱游沃看,然后把图像记忆在心里头,回到画室里头变成胸中丘壑,再把它创作出来。那么,也有一些在现实中间写生,也只是勾几根线条地直接地拿着宣纸,拿着毛笔,拿着颜料,拿着墨在现场把一副作品完成,这是西方写实主义的油画风景出现以后才有的一种创作手法。那么,在中国画的创作之间,也是1954年张仃、李可染、罗铭三个人首次尝试这么做。那么这一批作品在回来以后,在北海举行了一次画展,这次画展获得了大家的好评,也可以说产生了轰动效应。

解说:1954年,北海公园悦心殿这次画展是一个备受期待,也备受关注的画展。当时,美术界与社会的评价不仅将决定他们三人水墨山水写生的成败,更将决定中国山水画改革的前途,甚至是中国画的命运。

理召(张仃夫人):这么大家一看,特别是他们内行人一看,觉得连反对的那个美院院长。

王鲁湘:江丰先生。

理召:江丰先生,当时美院的院长江丰先生他是要取消中国画的。

王鲁湘:对。

理召:结果他一看这个展览,还能反映时代啊,就是这些山水跟古代的山水气息不一样,不在于这个画面上画了新时代的火车了,画了什么飞机了,不在于这个。在于画出来的山水的气息是现代人的。

王鲁湘:这三个人等于是在一个最好的时间窗口上头迈出了这一步,就把这个时间窗口推开了,要不的话,没有那么三个人的这样一个行为,这个时间窗口可能对于中国画就关上了。

李庚(李可染儿子):对,可以这么讲,这个可以说是在历史的时期做了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但是,三个人大概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王鲁湘:当时意识不到。

李庚:对,他们意识到的只是自己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做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

解说:将历史回溯到1950年代,那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一段特殊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画处于前所未有的困境中,那时的美术界正在经历一场中国画存亡的大讨论。“新的社会到来,中国画的厄运也跟着来了”,这是李可染发表在1950年《人民美术》创刊号中的一句话。愿意购买、收藏中国画的主顾作为一个阶级被打倒消灭了,画铺改业了;作为自由职业的许多中国画画家们也无业可操。新中国的美术院校也都不再开设中国画专业,中国画从社会到学校,都面临着被取消的厄运。

理召:大家都认为已经穷途末路,还有一批老画家很保守,国画可不能动了,非常完美,只能折算子了。可是,张仃先生就认为国画不是穷途末路了,国画我们要想办法,要有新的生命,在艺术上,在反映的时代这个上面要有新的。他说,我们要反映现代生活,就要去到现实中去,要到现在的山水,我们现在人、现在的画家。你现在临古人对山水那么看的,他反映他的人生观、世界观,我们现在画就反映我们本身的世界观,我们这个时代的,在山水画的艺术里怎么反映出来。

解说:其实就中国画的变革问题,并不是新中国的新问题,而是自“五四”运动以来一直被反复提及的老问题,也是伴随新文化运动而来的新美术运动的内容之一。只是之前它从未显得如此迫切,1954年,北海公园悦心殿的这个规模不大的画展在中国山水画就要成为一个历史概念的时候,见证了它的关键性转折。

《文化大观园》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王鲁湘【主持人专区】

首播:周六 12:00-12:30 

重播:周日 06:15-06:45 09:45-10:15

      周一 00:15-00:45 04:30-05:00

想看更多金牌时评、热点解读、主播风采、幕后猛料?嘘!悄悄加入凤凰私享会(IDphtvifeng),让小凤君带您走一走凤凰卫视的小后门。 

                 

[责任编辑:韩宛廷 PV090]

责任编辑:韩宛廷 PV090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百年张仃(上) http://p0.ifengimg.com/pmop/2017/06/10/wf2_4684518_130207.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