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人人皆知钱钟书的天才 只有杨绛知道他的笨拙


来源:凤凰卫视

自动播放

核心提示:2016年5月25日杨绛平静地离开人世,热爱她的读者在追思一代才女,同时也感喟“我们仨”终于能团聚了。但很少有人知道从与亲人离散到再次团圆的这条古驿道上四季交替中杨绛怎样走完了她的人生,并以百岁高龄完成了钱钟书生前未完成的心愿。

核心提示:2016年5月25日杨绛平静地离开人世,热爱她的读者在追思一代才女,同时也感喟“我们仨”终于能团聚了。但很少有人知道从与亲人离散到再次团圆的这条古驿道上四季交替中杨绛怎样走完了她的人生,并以百岁高龄完成了钱钟书生前未完成的心愿。

凤凰卫视5月27日《我们一起走过》,以下为文字实录:

田桐:昨天是杨绛先生逝世一周年的忌日,她曾在自己的散文《我们仨》中写过一个“万里长梦”在一条雾蒙蒙的古驿道上,她一个人跌跌撞撞想要找到自己生命中最挚爱的两个人,丈夫钱钟书,和他们唯一的女儿钱媛,写这个场景的时候距离钱钟书和钱媛离开人世已经整整5年了,但是每一个阅读到此的人都能从她曲折的笔触下读出一个失去至亲的老人内心的巨大的痛楚。2016年5月25日杨绛平静地离开人世,热爱她的读者在追思一代才女,同时也感喟“我们仨”终于能团聚了。但很少有人知道从与亲人离散到再次团圆的这条古驿道上四季交替中杨绛怎样走完了她的人生,并以百岁高龄完成了钱钟书生前未完成的心愿。

杨绛(2011年录音):朋友们,同志们,钱钟书年轻时曾对我说过一句心里话,他说,我志气不大,但愿竭毕生精力做做学问,他当然知道自己不是有钱人家子弟,他首先先得有个职业图生存,剩余的精力才能用来做做学问。他的志愿不大,却也不小了。

解说:2011年10月15日,在首都图书馆举办了一场名为“走进钱钟书的读书生活”的活动,应邀参加活动的钱钟书的亲朋故知,将自己所亲历亲闻的有关他的好读书,勤治学的往事,与在场的所有读者分享。而刚刚由商务印书馆编辑完成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更在万众瞩目下正式发行出版。十一年的精心努力,二十册厚厚的笔记,只因为十三年前的一个承诺。1998年12月19日,饱受多年病痛折磨的钱钟书等不及妻子杨绛赶到床前,便自己合了眼。或许心上有太多事情放不下,他走时有一只眼睛没有合好。为了让“死者如生,生者无愧”,已年届九十,本已身心交瘁的杨绛对钱钟书的全部手稿开始精心地整理排编。她后来回忆道,此中的艰难辛苦,难以言表。

杨绛(2001年录音):抽屉里这个那个,我不知道呀,而且我都没有明白,他没有吩咐我呀,我都分不清这个是什么,他的外文里头有德文,我不懂的,意大利文我不懂的,拉丁文我不懂的。

解说:而当2011年《中文笔记》正式发行出版时,未莅临活动现场的杨绛用录音的形式代钱钟书感谢。

杨绛(2011年录音):他今天准是又高兴又得意,又惭愧又感激,我是他的老伴儿,能体会他的心意,所以我。

人人皆知钱钟书的天才 只有杨绛知道他的笨拙

解说:钱钟书,字默存,1910年出生于诗书礼仪家学深厚的无锡钱家,有着“江南才子”之称的父亲钱基博望子成龙,对长子钟书殷殷教诲。教会中学毕业后,饱读中西方诗书的钱钟书以英文第一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进入清华的钱钟书,已创下读书第一、发表文章第一、“横扫清华图书馆”等多项“记录”,最让同学们叹服的是他惊人的记忆力,同学乔冠华称他具备了“照相机式的记忆”,但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

杨绛(钱钟书夫人):他哪儿都没玩过,都是我带他玩的,那个时候清华,反正清华到那个4月29日是校庆,校庆那天呢,颐和园特地为清华学生开放一天,平常是关着的,那么那一天呢,所有的清华的学生全部都到颐和园去玩,那么有的人就骑小驴也有,我会骑他不会,有的坐黄包车,我想他一定是坐黄包车的,有的是骑车,那么他大概那个时候颐园他是去玩过的,去游过的。

解说:在清华免上体育课的钱钟书直到碰到杨绛才有“破例做春游”之举,而面对杨绛从不愿多谈童年生活的钱钟书第一次敞开了心扉。

杨绛:一般我们出去散步呢,我就是爱说废话,我说许多废话,那么我就讲讲我小时候怎么样怎样,他都不知道的,他听了觉得挺好玩的,说你写下来,就是这样,那么他就说,我想我要回想小时候,你的小时候挺幸福的,我的小时候我想来想去什么事都是苦的,我说哪会这么苦呢,他说哎呀,都是苦的,因为算术不会做,要想办法给人家,我给你做篇作文你给我做个算术,要有答卷的,叫别人给他做,所以他这是一件苦事。那么他说我好像觉得老是做坏事,拙手笨脚做坏事,砸了什么东西、做坏了什么事情好像总是做坏事,所以我想想小时候苦极了。

解说:1910年一出世的钱钟书就由大伯父抱去抚养,因为伯父没有儿子,据钱家的“坟上风水,不旺长房旺小房,长房往往没有子息,就算有也没出息。

杨绛:那么大伯伯不会教他这样,大伯母到底不是亲生妈妈呀,亲生妈妈不敢再去管这个孩子了,那所以他有许多事情就是从小没人教,所以特别得拙,比如他要戴一个手表,他不会戴,我现在戴是钱钟书的手表,因为他不会用皮带,他每一次用皮带扣上,他要叫我给他扣,那么我就给他弄一个松紧的,他就拉上拉下就完了,这种事情他说他拙手笨脚就是他最笨。

解说:钱钟书爱读中西方诗文,也爱写,在清华学习的第三年,他遇到了同样爱诗的杨绛。杨绛原名杨季康,家中排行老四,1911年出生于北京,后因父亲杨荫杭时任京师高等检查庭长,不愿在军阀政府沉浮,而举家迁回老家无锡。已经是东吴大学政治系大四学生的杨绛,因为醉心文学创作,最终踏上无锡开往北京的火车。一年后她正式考入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外文系研究院,在如梦之梦的清华园,在古月堂下,杨绛初遇钱钟书。

叶廷芳(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就觉得天作之合,两人的知识背景,两人的智力的强度,高度都一致,没有听说过他俩人有拌过嘴,或吵过架。

薛鸿时:(钱先生)不是说在朋友笑他有夸妻癖嘛,就是不停地,说起季康,季康,就是特别赞赏。他说是三个合一,又是妻子又是情人又是知心的朋友。

解说:历经过战乱,饱受了离情,这对相濡以沫的伴侣却从未经受过人天两隔的伤痛。1997年早春,两人的爱女钱瑗因肺癌晚期匆匆辞世,仅仅一年后,钱钟书带着对妻子的万般歉疚也离开了。望着未合好眼皮的丈夫和他尚且温热的身体,杨绛伏在丈夫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

薛鸿时:钱先生戴了一个法国式的帽子,最后我把他推,殡葬工人的车,因为我是煤矿工人,我也会推车,后来我就拿过来我推,推到火化炉前头,然后杨先生就在那里看着,就看着,不忍离去,好多人就走了,她不忍离开啊。

解说:当时已87岁的杨绛说“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三年后,杨绛再一次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在钱杨两人的母校清华大学捐赠了“好读书”奖学金。

杨绛(2001年录影):因为我是一个人代表三个人,我自己一个,还有已经去世的钱钟书和我们的女儿钱瑗,那个时候,我跟钱瑗在钱钟书的病床前边我们一起就商量好了一件事,就是说将来我们要是有钱,我们要捐助一个奖学金,这个奖学金呢,就叫“好读书”奖学金,不用我们个人的名字,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呢,“好读书”奖学金的宗旨是扶贫,因为我们看到富裕人家的子弟,他们如果要升学呢,很方便,可是贫穷人家的儿女呢,尽管他们好读书,而且有能力好好读书,可是他们要上一个中学就有种种困难,上大学就更不用说了。

解说:半生颠沛流离的钱钟书和杨绛一世清贫生活,而改革开放后,两人的著作在海内外不断出版再版,不同语言译本更是层出不穷,有人认为两个人的稿费足以为杨绛“买一个大豪宅”。而杨绛仍按照“我们仨”曾商量好的,毫无保留地将夫妻名下的所有稿费捐赠出来。两位清华师长鼓励年轻一代的清华学子“好读书,读好书”。

两人一路扶持 共同走过颠簸的命运

田桐:从2004年到2016年的十多年间,从93岁到105岁杨绛从未停止过思考和对文字的笔耕,先后出版《杨绛文集》、《杨绛全集》等作品集,与《杨绛全集》同事出版的还有一部中篇小说《洗澡之后》,这是杨绛给自己1988年的长篇小说《洗澡》写的续作,作为杨绛小说代表作的《洗澡》与钱钟书在民国时期写作的《围城》被评论家誉为工力悉敌的双壁,以清丽洗练的叙述风格和女性独特的观察力写出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知识分子在政治运动之下的境况和命运,而杨绛对这一特定时期自己和钱钟书的经历所进行的反思也力透纸背。

解说:1951年5月全国批判电影《武训传》前夕,文艺创作的压力还不算大,但老一辈文人学者长篇累读的自我检讨特别是钱钟书的同学朋友曹禺要把自己过去的作品全部“煮”一遍的沉痛宣告,已令人噤若寒蝉,此时刚刚发表了《小阳春》的杨绛正值创作的鼎盛时期,心中酝酿已久的题材等待落笔,但是杨绛此时却和钱钟书一样选择了封笔,解放后的十七年中,她没有再进行文学创作,披上了“隐身衣”,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群众运动的高涨把已经“隐身”多的年杨绛“揪”了出来”。

朱虹:突然就是把杨绛就是揪出来,就把杨绛揪到台上了,然后都事先都准备好的一个百帽子就给她戴上了,然后呢我就看到了钱先生马上就在起身就离开那个会场了,因为他也没有能力去起来去抗议或者去保护他的妻子,但是他不能看着他的妻子那样受侮辱,他不能保护,但是他不能跟着站着看,他看的话不等于是参与了嘛。

解说:因为不服革命群众贴出的一张钱钟书的大字报,已经是“牛鬼蛇神”的杨绛在大字报下边贴了一张小字报辩诬,正是这一举动,触怒了不明真相的革命群众,她立刻被揪到千人大会上。

叶廷芳:都叫到这个台上,叫他们站在那里,接受大家的批判,那么有人就质问这个杨绛先生,这个你为什么要为钱钟书这个反动权威翻案,这个时候我就看到杨先生她就这个两脸涨得绯红,通红,就是不符合事情,就是不符合事实,她没有别的话可说,就站那儿跺着脚,完全是抗议的一种声音。

解说:批斗的声浪刚刚变小,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全国又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清查所谓“五一六”运动,社科院的知识分子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分批被下方干校,这个后来不了了之的运动在当时的参与者看来却仿佛是一场永不会醒的恶梦。

叶廷芳:有些人在下干校以前把所有的书啊都卖掉了,家具啊什么都卖了,就是下去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回来,确实我们下去一共是待了两年,但是没有林彪那个事件的话也不知道待到什么时候。

解说:当时学部所有人只要点了名就要立刻跟随队伍下放,已年逾七旬的俞平伯和夫人也像学龄儿童那样排着队伍远赴干校上学,而再过几天就要过六十岁生日的钱钟书也成为下干校的先遣队员,在他出发前的一个星期,强忍住离愁别恨的杨绛竭尽全力地为丈夫准备行装。

朱虹:因为钱先生走文学所先走,她很不放心,她给钱先生有一条裤子补得后来钱先身就说都不用带椅垫坐得补得那么厚,两个圈。

解说:1970年7月12日,将近60岁的杨绛也下了干校,属菜园班,有时随大队到麦田或豆田锄草,杨绛说自己在干校时闲得惭愧,但也闲得无可奈何,虽然没有十八般武艺,也大有鲁智深在五台山禅院做和尚之慨。

叶廷芳:我们三个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马扎,那么杨先生就利用我们的马扎坐在那里,再有个垫的一个硬的东西,垫在膝盖上,经常看见到她在那儿写东西,那边写东西。

解说:而专职通信员的钱钟书也经常借道邮电所去领取报纸、信件的机会绕道来菜园停留片刻,隔溪与妻子交谈。

叶廷芳:我们经常看到钱先生来了之后呢,钱先生还没有坐下来,杨先生就把她那个写的东西递上去,递上去之后钱先生就看了看,看完以后再找个马扎就坐下来,两个人在那里就聊天,有的时候有说有笑,有的时候也是很严肃,就这样在那儿聊天。

解说:菜园相会的老夫妇在杨绛看来远胜于旧小说戏剧里后花园私相约会的情人,但很少人知道眼前这对亲切平和彼此感情深厚的夫妻内心刚经受过一场巨痛,《干校六记》之《下放记别》中,杨绛记下,上次送默存走,有我和阿园还有得一,这次送我走,只剩下阿园一人,得一已于一月前自杀去世,寥寥数笔,却难掩一番变故过后母亲惋惜女婿心疼女儿的酸楚之情,1972年3月,作为第二批“老弱病残”遣送回京的钱钟书和杨绛回到北京,寄居在学部的一间办公室。

叶廷芳:两个人一个人一个行军床,那么窄的行军床我讲你们方便吗,他们可以,可以了,将就了,然后就窗旁边放了一个四方的既是写字台又是饭桌。

解说:无论是文革初期的揪斗中期的下方干校还是末期的流亡岁月,幸运的是钱钟书和杨绛身边总有一群好心人不仅敬重他们而且关怀爱护备至,1976年10月6日下午,“四人帮”倒台,一时间控诉“文革”的哭喊声铺天盖地,而历尽10年浩劫,失去多位亲人的杨绛却平静地记下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得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

薛鸿时:那个凶神恶煞,批判她的那些小青年呐,她看到的不是说“披着羊皮的狼”,而是“披着狼皮的羊”,都是善良的,她坚信性善论的,她认为大多数人都是性善的。

解说:在众人的心目中,杨绛是高不可攀的名门书媛,是一代鸿儒钱钟书的夫人,但在现实生活中杨绛非但不清高自傲,反而最能和群众打成一片,时常尽己所能帮助身边的人。

朱虹:她经济上还有资助,唐山大地震啊,我们两个孩子就想送到湖南去嘛,因为大家都住在帐篷挺不方便的,可是没有路费呀,她一知道这个事,她就不问,她就塞给你几百块钱,就这样子,而且绝对不要你还。

解说:1978年6月,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和王后来华访问,邓小平将《堂吉诃德》中译本作为国礼赠送给贵宾,并在国宴上将译者杨绛介绍给西班牙国王和王后,邓小平问杨绛《堂吉诃德》是什么时候翻译的?杨绛只答今年出版的,而为了这本译著倾注了将近20年的心血却略而不谈。事实上《堂吉诃德》的翻译始于1958年,为了忠实于原作,已经47岁的杨绛开始学习西班牙语。

胡真才(文学出版社副审):她大概从1962年1963年就开始译,译到1966年呢就是已经译了《堂吉诃德》上册都都译完了,下册大概译了三分之一吧,结果文革一爆发呢,就不能再译了,不光不能译,这个稿子还给没收了,没收以后呢,就一直没有下落,让他们打扫厕所,收拾屋子,她有一次在打扫一个很脏的屋子,无意时在这个屋子里边发现的自己的译稿。

解说:杨绛说她当时“好像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儿女”,但直到她下干校之前才最终和这个“儿女”团聚,因中断多年,她得重新从头再译。

胡真才:因为一搁搁了多少年了,等于搁了上十年,或者是七八年,再接着译吧,就觉得就是接不上气儿了,因为译东西啊,必须从上到下一气贯通。

丈夫女儿接连逝去 杨绛重写《我们仨》

田桐:2003年,《我们仨》在大陆和港台同期印行,杨绛在书的扉页上写下“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字样,所有读过此书的人,无不被这个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故事所打动。但是很少人知道,杨绛写《我们仨》是因为想念女儿,杨绛曾对病中的钱钟书说,我要写一个女儿,叫她陪着我。当时已经不能交谈的钱钟书点头表示同意。

解说:1937年5月19日,钱瑗出生在英国牛津,成为牛津出生的第二个中国婴儿,当护士把婴儿抱过来给钱钟书看时,钱钟书高兴地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从小到大钱瑗有人疼,有人教,但是能陪她玩的只有钱钟书。

杨绛:钱钟书所谓做坏事就是跑到女儿房间里在她的书桌上写一首打油诗,打油诗比如说,大牛洗澡,盆浅水少,没有办法,撒泡大尿。然后底下署名杨绛,那么他写完了他就躲了,然后他说妈妈写的,我没写,我们平常生活里都是这样的事,有时候他们两个人我们三个人在一起我是最笨的,我是笨蛋,有时候他们两个父女两个跟着帮,就是纸条上写的东西呢,就是欺负我的,有时候呢我跟女儿结着帮欺负爸爸的,有时候呢我们两个我们两个结着帮欺负女儿的,成天在打架在玩的。

解说:钱瑗从小学父母读书,很快就显现出了“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超凡能力,但是钱钟书和杨绛并未急迫地在教育上为女儿做出任何规划,从小培养她独立地学习和钻研问题的能力。

杨绛:我有问题我要问他一句我马上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可是我不问他,我自己查,那么女儿呢也是这样,那么有一次呢女儿有一个问题,她就查书,查了一本字典,两本字典,三本字典,四本字典都没有,然后就来问爸爸,爸爸说还有第五本呢,女儿就查了,查着了,下一次呢女儿就报仇了,钟书一个俄文俄文一个字都不认识,这个字就得去问女儿了,女儿说爸爸你也查字典。

解说:1978年从俄语教师改习英语专业的钱瑗参加了我国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次公派出国考试,以出色的成绩通过考试,赴英深造,两年后学成归国的钱瑗在北师大开设“英语文体学”,杨绛说钱瑗每天一早跨个大包去赶车,紧张得一只脚穿黄鞋,一只脚穿黑鞋都没有发觉,回到家电话也多,有时答问一谈就是几十分钟,还常出差,杨绛心疼女儿,问“能不能偷点懒”,钱瑗摇摇头。1995年春夏钱瑗开始咳嗽,当年秋冬忽然腰疼加剧起不了床,此时钱瑗尽管站立、行走都已困难,当司机和她的博士生陪送她住进胸科医院,临走时还轻松地对妈妈说,妈妈等着我,我很快就回来。

王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当时她的病房里有电话,所以她可以给妈妈和爸爸打电话,我听着他们嘻嘻哈哈说的很轻松,然后在电话里笑笑的就是很放松地跟她妈妈聊天,然后呢那个我就问,挂了电话我就问聊什么了,她说聊做菜,做什么菜,做豆腐怎么做,怎么做着好吃,就聊一些烹饪上的一些话题,挺轻松的。

解说:杨绛说,1996年十月间钱瑗记起妈妈曾说要记一篇《我们仨》,便要求把这个题目让给她,当杨绛答应后,尽管钱瑗当时仰卧写字很困难,她却乐于以此自遣,十一月医院报病危,她还在爱惜光阴,忍受病苦的钱瑗此时最需要家人无微不至的呵护关怀,但是她却并不要杨绛来看望,反而担心医院路途太远让妈妈劳累。

薛鸿时:钱先生重病在北京医院,钱瑗是在海淀那边,很老远地方的一个医院,两个没在一起,杨先生是又伺候钱先生又心里头又想着女儿,开始的时候她也不知道女儿会不治嘛,最后看她的时候说惨极了,就是心里都很明白,妈妈看着女儿,女儿看着妈妈,一句话都没有。

解说:钱瑗报病危八天后身在北京医院的钱钟书忽对杨绛背后大声叫“阿圆”七八声,然后对杨绛说叫小王送阿圆转去,杨绛问去哪里,钱钟书答叫她回自己的家里去,1997年3月3日,杨绛看望女儿,两人手拉手,杨绛只说安心睡觉,我和爸爸都祝你睡好。

王蔷:医院也给一些通知嘛,然后呢就跟杨先生后来也讨论就是应该怎么就办这个后事的问题,然后她就说不留骨灰,也不办,她当时很当时她好像连犹豫都没有犹豫,当时她立刻就说不办,什么仪式都不要。

解说:1997年3月4日下午,钱瑗在安睡中去世,8日火化,钱钟书和杨绛没有参加遗体告别仪式,钱瑗生前有言不留骨灰,但北师大外语系的师生舍不得钱瑗,还是将她的骨灰带回校园,埋在文史楼西侧她每天走过的一颗雪松下,在钱瑗去世百日后,杨绛到距离这颗雪松有一段距离,钱瑗曾工作的教学楼边上遥遥地望了望这棵树,杨绛套用苏东坡悼亡词,从此老母断肠处,明月下,长青树,她说我肯定,圆圆不在树下,看了树只叫我痛失圆圆。2002年杨绛又将对女儿的思念化作了一本《我们仨》,在点点滴滴的往事中杨绛与钱钟书和女儿阿圆又聚了聚,在她温润细腻的笔下,女儿活了,又与妈妈能够相依相偎,而2004年,经过杨绛反复修改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8册装的杨绛全集,笔耕不辍的杨绛曾说,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

杨绛2001年录影:现在呢,我越活越老了,越老越觉得母校的这个校训八个字呢,意义深长,很有意义,自强不息,从我们自身做起,努力学习,求知识,学本领,然后底下呢,厚德载物呢是一个道德的标志,就是说我们努力求知识,学本领,然后是为了谁呢,为的是什么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牢牢记在身上的。

田桐:杨绛曾借英国诗人兰德的诗表达过对于生死的态度,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钱钟书去世后在他那张曾经伏案工作的大写字台上杨绛坚韧地完成了整理钱钟书学术遗物的工作,除了2003年出版的3卷《容安馆札记》和2011年出版的20卷《中文笔记》48卷《外文笔记》,在2016年四月,在百岁杨绛的推动下,经过多方学者的共同努力完成出版。当中外学界面对一部部的煌煌巨著赞叹不已的时候,很少有人注意到每次都会通过录音来感谢大家辛勤工作的杨绛这一次却没有录音答谢,坐在人生边上的杨绛在倾尽心力守护完成了钱钟书未竟事业的一个月之后也走完了自己这条孤独的古驿道,终于在另一个世界和她挚爱的亲人们团圆了。

《我们一起走过》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姜楠

首播时间:周六 10:35—11:30

重播时间:周日 01:10 05:20 15:30 21:40

想看更多金牌时评、热点解读、主播风采、幕后猛料?嘘!悄悄加入凤凰私享会(IDphtvifeng),让小凤君带您走一走凤凰卫视的小后门。

                 

[责任编辑:张惟乔 PV085]

责任编辑:张惟乔 PV085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我们仨——杨绛 http://p0.ifengimg.com/pmop/2017/05/26/wf2_4666930_135430.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