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习近平当面对梁晓声说:我和你笔下的知青不一样


来源:凤凰卫视

自动播放

核心提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因为发表了《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一系列以知青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梁晓声成为了叱咤文坛的风云人物,在他作品中有一代知青的印记有对故乡的眷恋,也有对家国信念的守望。

核心提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因为发表了《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一系列以知青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梁晓声成为了叱咤文坛的风云人物,在他作品中有一代知青的印记有对故乡的眷恋,也有对家国信念的守望。

凤凰卫视5月13日《我们一起走过》,以下为文字实录:

田桐: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对梁晓声说,晓声我和你笔下写的那些知识青年是不一样的,梁晓声说自己先是一愣,习近平接着说,我这个人是要求自己压力越大意志越强,梁晓声回答说我觉得您是有两个故乡的人,书籍是您的第二故乡,习近平之后说希望艺术家要使我们更多的青年也都有精神上的故乡。时间回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因为发表了《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一系列以知青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梁晓声成为了叱咤文坛的风云人物,在他作品中有一代知青的印记有对故乡的眷恋,也有对家国信念的守望。

知青代言人 作品感动无数中国人

解说:作为知青代言人,从《雪城》到《年轮》,梁晓声的作品不知感动了多少中国人,但在理想和现实的碰撞中,梁晓声每一次的有关知青题材的创作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在2014年的这次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也提到了两部根据梁晓声创作的知青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知青》和《返城年代》。

梁晓声(作家):习总书记开文艺座谈会的时候,这个跟我握手的时候,旁边站着刘云山同志,刘云山同志还说,说晓声后来又写了一部知青题材的电视剧很好,叫做《返城年代》,那证明他看了,他也确实的关心了这部电视剧的播出,但是如果没有他直接关心的话可能还真的播不出来,那你想这是前几年的事情,那你让他看了他会觉得可能也没有什么问题,当然我的信里面又骂娘了,就是说是什么梗阻了我们的思想,一直到今天,使我们那么紧绷,使一些知识分子的创作只不过就想表达一点点对于我们社会现实的介入,就成了问题,而没有了这些,我们现在看到的,我们有娱乐,有欣赏,但几乎没有现实思想,甚至温暖也很少。温暖很少是什么原因呢,就说文艺它有两个功能,一个对于现实生活的批判功能,还有一个是它对于我们生活中真善美的弘扬功能,这两个功能应该像人的两个器官一样,缺一不可,那文艺只有把第一个功能也做的很好的时候它的弘扬的功能才会使受众愿意接受并且相信,如果文艺像切除了另一个这个脏器一样,干脆的就把介入生活、批判生活中的假丑恶的这个功能废掉了,那几乎就等于同时废掉了它弘扬我们生活中真善美的功能一样的,因为人们不相信创作者作品的真诚。

解说:2015年初春将至,梁晓声为写作电影剧本来到山东临沂的兰陵县体验生活,这部即将筹备拍摄的电影讲述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位出生在兰陵县城的少女,从走出故土在外打拼,到最终返回家乡的故事。为了能尽量复原将近半个世纪之前山东农村的景象,梁晓声前往当地周边的村落看景。兰陵的早春细雨绵绵,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一行人走在曲曲弯弯的村间小路上梁晓声也会停下来询问当地村民现在的生活和收入情况。

视频片断:过年过节还给点,过年一个月或者两个月给一次钱。这是老屋,哪年盖的?我都五十多了。应该得有五十多年了吧,五年以上了。

梁晓声:亲爱的同志悄悄地说,老爸老妈住在这里太潮了,又太潮,冬天我估计这里边,他们有取暖的地方吗?尽量你们的房子如果宽敞的话,腾出一间来好一点把老爸老妈过去住,然后这个做你们的一个仓库。

少年时期贫苦 但依然想尽办法读书

解说:梁晓声曾经说过人应该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现实地理的故乡,另一个则是精神上的故乡。而关于梁晓声本人从一个城市里工人家庭的孩子到当代中国知青文学的代表人物,一切都必须从这个地理的故乡讲起。梁晓声父亲祖籍山东荣城,因为天灾和贫穷,最终成为从胶东大地向北方迁徙的流民中的一员。梁晓声出生的时候父亲早已在遥远的东北哈尔滨安家立业,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援建“大三线”的父亲,每隔两三年才能在春节时回家团圆,对于童年的梁晓声说来有关父亲的记忆是冰冷的。

梁晓声:他从外地回来了给我的是一件新棉衣,我穿出去的时候因为小朋友们放鞭炮,有一个鞭炮就落在我的身上了,等发现的时候事实上已经烧了一个大洞,那刚穿上的棉衣烧了一个大洞,回到家里的时候呢,父亲打了我一耳光。

解说:那个耳光让梁晓声三天没有说话,第四天老师点名要他读一篇课文,他怎么都读不出来,放声大哭,父亲的一计耳光让梁晓声从此口吃,而他也开始害怕见到父亲,更让他害怕的是父亲和母亲之间不断发生争吵,而所有的争吵都因为一个钱字。

梁晓声:父亲的工资是很低的,他也只不过是挣30几元钱,那么他把钱全都交到家里的话,我们那时候已经是兄弟四个,小妹也出生了,这些钱是不够维持家庭生活的,所以母亲呢就会借钱,那么下个月就得还,那么借借还还,到最后的时候就会变成父亲的工资其实只不过能维持家庭正常生活半个月之久,但父亲也没有办法,只能埋怨母亲不会持家。

解说:少年的梁晓声尽管家中充满了令人窒息的绝望气氛,但他很早就开始阅读哥哥留下的课本,渐渐迷恋上了文字读物。

梁晓声:那时的文学作品你想找一部不是名著的还没有,有一个时期我们中学的图书馆,怕有些学生把这些书卖了,然后去买写大字报的纸,需要有人值班,然后有选到了我,我也很愿意,几乎就是有几天是睡在这个老师们才有资格去借阅图书的那个小阅览室里面,又看了很多自己以前在别的地方看不到的书,那你读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雨果和这个狄更斯,你读他们书的时候就是有一种强大的使你难以拒绝的这个人道主义的力量。

解说:梁晓声对阅读的渴望和热爱得到了母亲的鼓励,和工人阶级出身的父亲不同,母亲是一位农村私塾先生的女儿,因此很注意子女的文化教育。

田桐:她虽然也同样是文盲,但是她会听到很多故事,就是我们说的那个中国传统曲艺中的这些故事,她基本上都能够说出二三来,因此她跟我的父亲思维上就是不一样的,她很在意孩子们的这个文化程度怎么样,她说了一句非常贬损的话,她说一个人如果没有文化,安上一条尾巴,那不就是牲畜吗。

解说:在工厂做工的母亲节衣缩食,甚至连公共汽车都舍不得坐,却从来不反对喜欢看书的儿子买书,为了买到《青年近卫军》梁晓声第一次走进母亲工作的工厂。

梁晓声:那整个房体是七扭八歪的一个房子,然后即使白天每一个母亲的面前也要垂着将近一百度的这个灯泡,尤其是在夏天,在做那个我们东北有一种鞋,叫棉胶鞋,就是我们叫做乌鲁,就是中间是毡子,然后两边是鞋布,然后要把它用缝纫机这个缝好,然后再贴上这个胶底,母亲她们就是做那个中间夹着这个毡子的那个鞋帮,那个红色的毡絮,就在整个的厂房的空间里边都会飞扬着,所以许多母亲一定是要戴口罩的,即使夏天也是那样,戴口罩长期的呼吸的话呢就这半个口罩都变成这个赭红色的,就像砖的那种颜色,就是那个棉氈的那个絮毛都粘在口罩上,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母亲是在什么环境下,我根本认不出她来,每个人都像这个童话剧里面演的那种毛毛熊,或者猩猩的那种状态,全身都是毛茸茸的,头发上也全都是。

解说:一个工友说这么辛苦赚钱怎么忍心花钱买书,而母亲却把身上仅有的钱全都塞到儿子手中,又立刻回到缝纫机前机械地忙碌,梁晓声第一次发现母亲是那样瘦弱的一个老女人,十五岁的他感到羞愧,拿着钱就跑了。

梁晓声:我那天我才知道我母亲挣钱是这么不容易,所以我就买了两瓶罐头,但是恰恰因为我没买书而买了罐头母亲是生气的,说我要吃什么罐头呢,还是又给了我钱让我去买回来书。

解说:1966年梁晓声初中毕业,原本想要考取师范学院当一名语文老师的理想终于被随之而来的文革敲击粉碎,所幸的是梁晓声有一个收废品的邻居,常常收回来一堆堆的旧书,使得在那个年代竟然有机会到了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的著作,在那个到处充满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就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爆裂的行动”的年代,少年的梁晓声被打动的却是雨果笔下的“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回忆文革时期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梁晓声认为只有读书能让人懂得事理会使人向好,而就在文革过去将近半个世纪的2015年的春天,作为知名作家和政协委员的梁晓声在全国的两会发言中提到,走在街上我满眼看到的都是不读书的人。在山东兰陵期间梁晓声在当地新华书店和兰陵作家协会的年轻会员们聊文学创作,也聊他对这个时代的种种忧虑。

梁晓声:到处看到我们的同胞不分年龄上下我没见到一本书,拿书的人,只有我这个书包里还放着书,这个大家都拿着(手机),一个人活着真的需要知道那么多事吗,我想说一个人活着如果他知道很多很多事儿,唯一关于一个人做人方面的最主要的几但他都不知道的话那他知道那么多事儿,又有什么意义呢,他不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还是一个人们样的人吗。  

波澜壮阔的知青生活

解说:对于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梁晓声自己也说对农村的现实生活不了解,但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梁晓声也下过下乡,在兵团里参加劳动,而今将近半个世纪过去梁晓声仍旧用空前绝后来形容在壮阔的黑土地上挥洒过青春的一代知青。

梁晓声:我们去的时候应该说四面也都是山,但是中国有句话说是望山跑死马,就你看到山廓很近的话然后其实可能离你有二三十里,在这二三十里可能有一段这个盆地,它是平坦的,我们就在那里开荒,种地,应该说我和我的连队的一部分,我们在那片土地上踏下的足迹也可能是前无古人,因为那些地方可能是完全没有人去过的地方,后来我在想,为什么要组建这个当时的东北农场,又叫做黑龙江兵团,就是中国把粮食问题看得非常重要,但是我们的土地有限,农村的土地产量又很低,因此我们要去发现肥沃的广阔的土地,要有人去把那里变成粮仓。    

解说:1968年梁晓声成为了黑龙江黑河农场一师的一名知青,在此期间他在兵团报刊上发表散文、小说,1970年代初梁晓声被调到兵团总部去参加文学创作学习班,正好赶上“九一三”事件的发生。

梁晓声:我们整个谈的都不是文学,全兵团的这些写诗歌的、写散文的、写小说的这些知识青年又在一起开了一个文学的会,这会上讨论的都是中国的命运,然后这种情况就会反馈到兵团总司令部,那它会成为一个动向,然后我们的政治部主任也是少将坐着吉普车就赶来,这样的一次学习班只能解散,当然按照当年的惯例一定要追查,谁引的头,谁谈了什么,没有出卖,人人都不揭发,对吧,有谁想揭发的话心里明白,那可能大家都会说就是他说的。

解说:但是就在梁晓声到兵团团部没几天,政治部主任带他去木材加工厂蹲点,当时正好赶上一起知识青年自私逃跑回家探望生生病母亲的事件,连队当即召开会议批判他要开除他的团籍,为了能够保留这名团员的团籍,梁晓声跟领导发生顶撞,会还没散,他被政治部主任取消了工作组成员的资格。

梁晓声:我跟所有干部都顶撞过,发生激烈的顶撞,就是当众会让他们下不来台的,连长、指导员、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因为我后来调到过团里,我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什么事情我有我的看法的话,需要有一个人说出来那我就是想说出来。

解说:不久之后团机关开始“精简机构”,结果只有梁晓声和另外一个女孩被精简了下去。

梁晓声:她是鹤岗女孩,送到她姐姐的一个连队去,我们原来不熟悉,你要知道,这些都是看文学作品,早期的俄国的十二月党人和那些他们的爱人们的那些故事,通常都是这样做的,因此我觉得我也应该,男子汉就应该这样,把她送到她姐姐那儿,交代给她姐姐,劝她不要沮丧,不要什么,然后我自己回来想一想,我到木材加工厂去,那木材加工厂的干部会非常惊讶,那你来做什么呢,我说来抬木头吧。

解说:梁晓声不得不前往木材加工厂抬大木,长时间的重体力劳动让他时常感到全身无力,直到有一天干活时晕倒他才知道自己已经患上急性肝炎,得知梁晓声是因为帮助他们顶撞领导被开除连队,木材加工厂的工友对梁晓声都非常照顾。

梁晓声:抬大木头的时候总是让我坐在那儿吸烟、喝水,看着他们去抬,我要跟别人发生什么冲撞的时候,哪怕别的连的时候我们连队的这些知青都会替我打架的,你会感觉到生活是变成另外一个状态,就是在民间有民间的法则,你会想到什么是那个年代的友谊,我会写一些知青题材的作品,不是由于我对这个题材多么的青睐,不是由于我做了知青膨胀,我总是不断地去说我们这一代人,而是由于我意识到人性在最特殊的时代下,它那好的方面还能呈现吗,如果连在最不好的时代人性都能呈现的话那我们处在一个比那种时代好的多的时代的话,我们为什么不能学一下呢。

解说:善良的友情在特殊的年代里给梁晓声很大的温暖和鼓舞,1970年代初,文革初期的混乱局面渐渐平复,大学重新开始招生,招生方面分为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就在梁晓声来到木材加工厂的四个月后招生大学生的名额下到连里,但这一次梁晓声被刷下来,又过了一段时间,梁晓声突然接到团里来的电话说有个上海人要见他,上海人是复旦大学招生的一位老师,曾在《兵团战时报》看到梁晓声写的一篇散文,于是坐了一个礼拜的火车来到兵团宣传股,将他这几年发表的作品通读了一遍。

梁晓声:终于有一个人可以和我对等的谈文学,谈文学也一定得对等,那谈起来才很畅快,那问我看过什么书,我说看过什么书,他当时提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书看过吗,我们的报上正在《人民日报》正在批判车尔尼雪夫斯基,然后我说我看过这个《怎么办?》,那你什么看法,我记得我当时说我说我们一定会因为今天批判车尔尼雪夫斯基而在未来感到羞耻的,你会觉得你碰到了那么好的一个老师,最后说,这个我们说的话不要再跟任何人说,在两个月之内你就是好好的劳动。

解说:梁晓声忧虑重重彻夜难眠,他已经意识到只有上大学才能最终改变自己的命运,可他曾当众顶撞过连队领导,一个多月后,团地接到通知梁晓声被复旦录取,并且强调这个名额不能更改。

梁晓声:因此我经常觉得他们谈到从前的那个尤其包括文革的这些经历,好多人都有非常凄苦的不幸的,就是这个使自己非常受伤的经历,我也会有一些,但这些淡忘了,我经常会觉得在我身边总出现这么多人是这样的,就是这个老师,把我招到了复旦大学,然后告诉我们的负责的老师,系里的老师说,给你们真的招来一位最值得学中文的好学生。

《我们一起走过》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姜楠

首播时间:周六 10:35—11:30

重播时间:周日 01:10 05:20 15:30 21:40

想看更多金牌时评、热点解读、主播风采、幕后猛料?嘘!悄悄加入凤凰私享会(IDphtvifeng),让小凤君带您走一走凤凰卫视的小后门。

                 

[责任编辑:张惟乔 PV085]

责任编辑:张惟乔 PV085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年轮——梁晓声 http://p0.ifengimg.com/pmop/2017/05/12/cbdd5ec9-edc2-402f-8e40-d4b57047994d.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