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自行车见证中国发展史 传统制造业因共享单车迎来“第二春”


来源:凤凰卫视

自动播放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骑行风再次席卷中国各大城市,这一次脚下的自行车不是黑色的凤凰墨绿的飞鸽,而是橙色黄色蓝色绿色的共享自行车,这些五颜六色的自行车忽如一夜春风来,吹遍大街小巷,骑行大军历经三十余年卷土重归。

自行车功能性转变反映中国社会经济及文化变迁

安东:自行车功能性转变的背后反映的是中国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变迁,在河北霸州坐落着一间以自行车为主角的博物馆叫做中国自行车博物馆,那里不仅收藏了五百多辆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年代的自行车,更真实记录了过往那些年发生在两个轮子上的时代故事。

张卫民(中国自行车博物馆馆长):提到自行车,特别是自行车收藏,我们都会想到一个人溥仪,咱们中国的末代皇帝,溥仪非常喜欢骑自行车也非常喜欢收藏自行车,他当时收藏了二十多辆自行车,我们现在眼前看到的这俩就是其中的一辆,1912年生产的德国蓝牌自行车。我们要说他喜欢自行车到一种什么程度呢,我们去故宫看看很多门槛都让他拒掉了,为什么,就是为了他方便于骑车,包括他喜欢骑车,包括他身边大臣们他也要求他们去骑车,甚至嫔妃们也要去骑车,为什么,陪他一起玩耍。

解说:18681124日,几位洋人带着自行车来到了上海。当时的上海新报记载道,兹见上海地方有自行车几辆,乃一人坐于车上,一轮在前一轮在后,转动如飞,人可省力走路。这是有文字记载的进入中国的第一辆自行车,此后不久,一位外国人进献给光绪皇帝一辆自行车,在洋人的引导下光绪试骑了几次,觉得新颖又刺激,但慈禧却对光绪大加指责,称一朝之主当稳定岂能以转轮为乐,成何体统。光绪年间后期,京城街头已偶有自行车出现,二十世纪初为了提高办事效率,邮电局、电报局、公安局等众多机关纷纷开始为职员们配备自行车。

张卫民:上海邮政局曾经就进口了一百辆自行车,我们看到这种自行车包括这种英国和日本进口的这种自行车投入量非常大,而且待运量很多非常快捷,所以受到人们当时一个认可,也就是说最早的自行车普及还是在公共设施上面的一种普及。

解说:这是自行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自此投入公用,自此自行车有了公用和私用之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自行车开始由上层权贵逐渐向中层普及,当时在很多墙面和火柴盒上出现了自行车的广告。

李智勇:那个时候爸爸给我讲的那个我记得小时候的故事,还是抗日的故事,那是叫肖飞买药,是我党的一个优秀的侦查员化装成侦缉队队长的样子去买药去,然后他怎么能混进层层关卡呢,其实前两道关卡就靠一辆自行车,一看骑的自行车都放心,因为这是身份的象征,当时可以说是奢侈品。

解说:抗日战争爆发后汽油供应受到严重限制,电车线路也因为战争爆发而大幅缩减,那时的交通任务除了人力黄包车和板车之外几乎全部由自行车来承担,自行车轻便对路面条件的要求也相对较低,因此自行车开始被大量的用在军事用途中。

张卫民:曾经有一位老的县委书记来了以后,他当时是参加过抗战的,来了之后第一眼就看到这车,这个车我认识它,我说你知道这车叫什么车吗,山口,我当时打游击的时候我就骑过这辆车,骑过这种车,可见当时在华北平原,因为华北平原这地理优势非常好,非常适合骑车,所以自行车当时军事用途的普及率那是非常非常高的,包括我们在一些影视剧里都可以看到,夜袭队什么侦缉队,包括一些日本军去扫荡我们的村庄的时候,很多都是以自行车为代步工具的。

解说:1950年新中国第一个全部国产化的自行车品牌飞鸽在天津诞生,1958年上海的267家小厂合并,组建成了上海自行车三厂,也就是凤凰自行车厂的前身,新中国赢来了自己的自行车工业。

张卫民:要说到这个自行车企业并不是我们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有自主成立起来的,而是在1937年由日本的一个退役军官叫小岛和三郎,在天津红桥区圈了二百亩地,那个厂子叫昌河制造所,1937年生产的第一批车叫做铁毛车,这都是当时飞鸽厂的一个前身,1940年在上海建的分厂也叫昌河制造所,生产车也叫铁毛车,这个这是永久厂的前身,其实咱们中国的自行车技术最早还是来源于日本人当时生产留下一种技术而发展起来的。

中国自行车工业发展异常艰巨

解说:建国初期,中国自行车工业发展缓慢,生产条件十分艰苦,自行车年产量只有1.5万辆,生产自行车的原材料也多是就地取材,瓦圈来自于美军遗留下来的汽油桶,车架则是用水管焊制而成的。

张卫民:当时骑这种车是非常笨重的,也被人当时戏称为一种叫阿司匹林车,因为骑它出一身汗回来感冒好了。

刘学权:最早的自行车就是普通的碳素钢所做的自行车,颜色就是一个颜色,黑色,所以说我们那个时候管它叫,而且产品型号呢就282628加重,就是这些大车了,所以那个时间我们管它叫真的可以说叫傻大、黑粗,一个颜色,黑的,制造工艺也非常粗糙。

解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自行车,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属于不折不扣的奢侈品和稀罕物,谁家有辆自行车可比现在有辆汽车还显土豪,人们生活富足喜购年货的象征就是骑着倍儿新的自行车,带着彩花的暖水瓶,当时一辆自行车售价一百多元,一般工人的工资每月只有三四十元,买车很不容易,有的大单位就出面替职工向国营商业部门办理赊购。

张卫民:凤凰车也是咱们国内最好的一种自行车,因为他们厂生产的自行车轻便,自行车非常非常好,骑起来非常轻巧,所以在很短的时间里面,在咱们中国大江南北就红遍了我们中国大江南北的,因为当时车的材质也非常特殊,使用锰钢自行车,锰钢是一种航空用品,所以说它的造价非常当时来说也比较昂贵的,当时凭票购买能达到188元人民币。

解说:1953429日,北京日报我国工人的物质生活已有很大改进报道,自行车、手表、钢笔、收音机等比较贵重的商品已经在许多工厂、矿山中开辟了市场。1978年后,随着生活改善,耐用消费品需求全面增长,“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成为大家结婚置业的必备物件,作为大件之首,无论城乡自行车到处脱销,凤凰、永久、飞鸽等名牌自行车更是异常紧俏,甚至出现伪造倒卖自行车购买票证以及商家惜售,利用紧缺商品拉关系的现象。

张卫民:因为我们当时所处的一个环境,当时社会属于是计划经济,买很多东西都需要用到专用的票,比方说我们去买布,我们需要有布票,买粮食需要有粮票,同样买自行车,也必须有自行车车票,而且自行车车票也是非常非常紧俏的,当时你需要用到十张工业用票也许能换到一张自行车车票,而不是说我有钱或者我有地位就可以轻易得到一辆自行车。

解说:当时人们对自家的自行车都是精心呵护,许多人一买到车就赶紧拿颜色不一样的塑胶条把大梁、车把等部位缠起来,以防磨损油漆,即便没淋雨,隔三差五也要用碎棉纱或旧布头把自行车精心擦一遍打上油,生怕生锈。1981年中国国务院召开全国日用机电产品工作会议,决定大力发展自行车、缝纫机、钟表等十种日用机电产品生产,各地争先兴建自行车厂和零配件厂,1983年全国自行车实际产量达2758万辆,19847月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报告,要求促进企业联合扩大优质自行车生产,三年内做到名牌车敞开供应,取消票证,到了1986年仅前十一个月全国自行车产量就达3229万辆,相当于平均一秒钟就有一辆新自行车出厂。

安东:随着中国国内自行车产能的提高,供应不断增大,人民的收入是持续增加,很快许多人结束了骑破车旧车骑大号男车的历史,街头也不再是黑骑军的天下,开始多了各种型号、颜色、样式的自行车,可谓是洋洋大观。

安东: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以北京为例,自行车以年均五十多万辆的速度在增长,自行车多成为了北京交通的一个重要特征,到八十年代末千万人口的北京拥有八百万辆自行车,除去老人孩子能骑车的几乎已经是一人一车的饱和状态。在高峰时段,东单西单等路口每小时平均通行两万多辆自行车,有数据统计就显示1990年中国自行车保有量接近3.5亿辆,在世界上排名第一,中国自此成为了自行车王国,遥想当年不是还有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叫做nine million bicycles,九百万辆自行车,这首歌就是以北京自行车为创作背景的。九十年代初的时候,英国女歌手凯蒂·玛露来到北京,他就被街头绵延不尽滚滚而来的百万自行车大军给震惊了,回到英国之后凯蒂写了这首歌,一时间广为传唱。

《九百万辆自行车》凯蒂玛露:北京有九百万辆自行车,这是一个事实,我们无法否认,就像我会一直爱你直到死去

在自行车上成长起来的7080

解说:197080年代出生的人可以说是自行车上长大的一代,在自行车上出生,在学自行车的跌跌撞撞中长大,在自行车后座上找到一生挚爱,骑着自行车一路追寻向往的未来。

李智勇:这个小孩儿啊,可以说七八岁就开始学了,因为家家户户好几辆用它做主要的交通工具,什么运化肥、运粮食都用它带,小孩够不着那个车大樑,那时候家家户户没有买小自行车,都是我买载重的28自行车,那个自行车特高,那小孩手够着长臂猿似的,然后他坐不上那个座子,他就在大樑前面掏着腿蹬,我现在想起来那种掏腿蹬的小孩自行车也是真是风靡一时。

解说:改革开放后自行车普及非常迅速,到1984年中国大陆每百户居民拥有自行车已经达到188辆,比1978年增长144.2%,乡村则是在两年后达到184辆,比1978年增长328%1985年前后的各十年正是中国作为自行车王国最重要的时期,1993年城市自行车保有量达到顶峰,平均每百户人家拥有自行车197辆。

陈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九十年代的中期大的背景实际上是中国进入了一个经济增长的一个快车道,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我们一直认为是中国改革开放一个里程碑的事件,那个时候就是1978年的时候,按照我们现在来理解中国至少有60%70%的人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但是就是经过了这个七八年到九十年代,就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就绝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

解说:在1987年北京日报举办外国人看北京征文活动,各国专家学者、外交人员、媒体记者纷纷来稿,许多人浓墨重彩描绘了自行车王国的震撼,这个偌大的王国中,每天都上演着形形色色与自行车有关的故事,有人骑了一辈子自行车,有人收藏了一辈子自行车,有人拍了一辈子自行车。

王文澜(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那时候就想我这每天都骑着车,然后那会看到街上边北京城嘛,长安街上边经过的时候,那你是早晚高峰的时候就是成百上千的车形成一个流动的长城,那么哗,你就是在置身于当中就觉得是轰轰烈烈,就一个城市的血脉。

解说:王文澜,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1975年一次无心插柳的拍摄之后,他将镜头瞄准了自行车和骑车的中国人,这一拍就是四十多年。

王文澜:我们那会是摄影报道员,所以下到各个营队都那什么骑着辆车,这样的,然后就拍那个战友,那会儿在雾里边自行车,但是那会拍的主要是雾,不是自行车,但是后来回过头去觉得就是你拍摄什么东西都避不开自行车。

解说:当中国成为名噪一时的自行车王国时,支撑其中的因素主要还是经济,这和当时城市基础建设与人们生活水平不高相关联,人们骑自行车很大程度是为生产生活需求所驱使,要利用自行车加快生产生活的速度。

张卫民:建国初期,我们自行车厂因为它的工艺和他的科技技术含量比较低,生产量非常非常的少,每年才几百万了,我们到了九十年代,我们年产量已经达到了八千多万辆,而且这些自行车没有滞销,而是畅销,几乎每家拥有一辆自行车到每人一辆自行车,包括学生,包括我们上班的父母都在骑自行车。

解说:那时候自行车除了用于上下班乘骑,更有一个任务是负重运输,一大家子都指望这辆车,尽管也有轻便车型,但最受大众欢迎的还是异常扎实,能驮一家三口的载重型28英寸男车,在城市家庭里,几个孩子轮流骑十几年,等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了,车子再送回农村老家气依然十分受欢迎。

李智勇:你到那个农民家里去看,甚至有很多那种叫做骨架式自行车,什么意思,脚蹬子全都蹬掉了,就剩个棍了,然后车座子也基本上破旧不堪,后边的那个瓦那个瓦也都没有了,所以说经常看这种就像一个自行车骨架一样,在乡间的小路里奔驰。

王文澜:我们那会儿小学我们就骑着车子,所以它伴你这个青春时代,然后你交了女朋友,女孩子交男朋友也是自行车,推两辆或者一辆,后边一带一抱走了,两人去恋爱什么的,全是这样的,然后你又结婚,然后你又在自行车上面通过爱情有了结晶,然后又开始轮回,对吧,所以这个家庭都是每个人都是什么轮着轮回着那么过来的,所以我想它是一个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解说:王文澜把自行车收藏在了底片,而另一位老先生王明玺则把自行车收藏在了家里,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王明玺老先生前前后后一共收藏了六百多辆自行车,座落在河北霸州的中国自行车博物馆就是在王老先生收藏的基础上建成的。

陆中秋(王明玺女婿):那么他的这个爱好跟他的工作有关系,他是八级钳工,他能修还能改装,所以使他的这种收藏的生涯一直到他生命的结束,从小他就爱好这种机械的东西,收藏的第一辆也是他花了一个月的工资买的凤头,那个时候买完了,如获至宝,甚至恨不得搁到床上搂着睡觉。

解说:凭着这股痴迷劲,王明玺收藏到了一辆又一辆稀世珍宝,这辆叫做作白金人的自行车是王明玺老人所有藏品中最名贵的一辆,1910年生产于英国,车身通体镀银,因此得名白金人,这种车当时只生产了一百辆,中国引进的十辆,1975年王明玺老人几经波折收藏了这辆白金人,目前世界上能看到的原产白金人仅此一辆。

解说:在自行车全盛时代,国际视角的中国印象、北京印象都少不了满街的自行车,七十年代时任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的乔治·布什和夫人芭芭拉经常骑着飞鸽穿行于北京的大街小巷,享受着在华的美好生活,离开中国时他们依依不舍,并把当年陪伴他们的自行车空运回家中以纪念在华的这段时光,1988年布什当选为美国总统不久,便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

资料片段:像这样的骑行大军是最普遍的场景,对布什总统和夫人芭芭拉来说,此次北京之行像是回家一样,1974年,时任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的布什和夫人住在北京,布什总统很高兴能来到中国,中国民众也很高兴能看到他,李鹏总理送给布什一辆自行车纪念他曾在北京骑行的日子。

《皇牌大放送》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首播时间:周六 21:40-22:45   

重播时间:周日 16:30-17:45

 

想看更多金牌时评、热点解读、主播风采、幕后猛料?嘘!悄悄加入凤凰私享会(IDphtvifeng),让小凤君带您走一走凤凰卫视的小后门。
                 

[责任编辑:顿雨婷 PV087]

责任编辑:顿雨婷 PV087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自行车上的中国 http://p0.ifengimg.com/pmop/2017/05/06/fd6e643a-1b9f-46ca-9ae6-21beec242c03.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