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种了四百年一直当饲料 该作物产业化后全县产值达3.6亿元


来源:凤凰卫视

自动播放

核心提示:从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开始,中国政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扶贫工作,将近2.5亿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脱贫。目前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如何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问题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产业扶贫为根治贫困开出一剂“良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把贫困人口拉入到现代化产业的轨道中,也成为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最有效的方法。

核心提示:从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开始,中国政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扶贫工作,将近2.5亿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脱贫。目前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如何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问题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产业扶贫为根治贫困开出一剂“良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把贫困人口拉入到现代化产业的轨道中,也成为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最有效的方法。

凤凰卫视3月8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男:那个时候生活很艰苦。

男:穷的吃白米饭都吃不上。

黄大凤:说起这事人都要流眼泪了。

习近平:现在脱贫啊,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啦,要精准,真正要扶真贫真扶贫,这也是我一直牵挂的事情。

姜楠:我们在陕西省洛川县当地采访,人们见面相互问候时一般有两个回答,“塬上的”或是“塬下的”,塬上的意味着家家户户有果园,日子富足,塬下的就是指洛河峡谷地带,意味着没有果园生活不方便,日子不富裕。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洛川县围绕“苹果产业”的辐射作用,盘活各种资源,帮助群众脱贫致富。而在中国的其他地区,重庆彭水的红薯产业,湖南18洞村的猕猴桃产业,都是通过特色产业的开发,大幅度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增加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成为扶贫中最活跃的造血因子。

解说:从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开始,中国政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扶贫工作,将近2.5亿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脱贫。目前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如何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问题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

李小云(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我们在精准扶贫这样一个大的行动里面,我们政府最大的希望就是还是希望能够通过一个产业的开发,能够把农民的收入提高上去。如果一个产业,如果把它能够延伸成一个更长的产业链条的时候,它第一个好处就是随着产业链的延长农民的收入,就是初级产业农民的收入的门槛会提高,这是第一,它的产业会提高。第二个,产业链条的提高本身就会意味着是在这个链条中的各种产业的这个就业的提高。那么农民还可以进入到这个加工业以后,再从加工业中受益,它也是一个吸收就业的一个机会。

解说: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农村经济有所发展,但是受交通、气侯、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贫困户只能依靠一些效率不太高的生产方式维持基本生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贫困户的致富和发展问题越发困难。

李小云:我们从西北到西南都是面临同样的问题,为什么讲呢,第一个我们讲产业扶贫,大部分,我们很容易一个传统的思路进入到农产品,还是农产品,还是养猪,还是养鸡,还是种苹果,我讲的叫什么,叫老三样。那今天这老三样已经不是稀缺商品,都是过剩的,你生产的越多,你亏的钱越多。

养儿不用教 酉秀黔彭走一遭

解说:这里是重庆彭水县,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这句巴渝民间家喻户晓的俗语,反映了此前彭水县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由于自然资源较差,2014年以前彭水全县总人口70万左右,其中贫困人口就有10万人,贫困村有115个。

黄大凤(彭水县郁山镇村民):我本来就是一个残疾人,身体不好,长期生病,出去工作外边都不要我,只有管点庄稼,又没有什么文化,只有下地,因为有个哪样收入哦,你一年卖点粮食,干点农活,也没有什么收入,纯粹叫我说一个数我还说不出来。

解说:黄大凤是彭水县郁山镇的村民,一年的辛勤劳作只能满足全家人的温饱,虽然有一些副业,但也只能承担家里日常的开销。每到雨季,年久失修的木质房屋成为她抹不去的痛苦记忆。

黄大凤:瞬间要倒下来,要垮,下雨天的话,外面下好大,屋里雨就有好大,漏起衣服都要打湿了,身上都打湿了,瞌睡都睡不着,小孩子怎么会不埋怨,就是漏起来就吼啊。就是像那个住烂房子那段时间,几乎差不多到顶点了,弟兄两个,铺上还要端盆来接漏,那个你说你住得下去不嘛。

解说: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长年的疾病又增加了家庭负担,陷入了深度贫困之中。

黄大凤:说起都我不想说了,真的是说起人都会要流眼泪了。

解说:这里是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一个典型的苗族村落,由于山高林密,交通闭塞,耕地稀少,以前一直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668元,不足花垣县平均水平的百分之四十。

隆绍英(18洞村村民):像我们这个穷偏僻的地方,别说四面八方,连我们这里比较近的地方都没有人知道我们这里有个寨子。那时候很多人都看不起这里,那是什么地方,反正很多人,一说到这里人家都嘲笑,哎呀,那太穷了,也落后。

解说:十八洞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有限的耕地以种植水稻为主,每年的农业产出仅能维持温饱,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只剩下孤寡妇孺,没有支柱产业,也没有劳动力,村民们没有增加收入的来源。

隆绍英:像他们就是以前这里的树木很好,都是砍那个树木去卖掉,换来点油盐、粮食这样的。

施金凤(18洞村村民):那个时候我们花垣有一个矿山嘛,到山上去帮人家背一点矿,一天能赚个几十块钱。

解说:重庆彭水县、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的村民们,虽然已经解决温饱问题,但是对于游离在贫困县边缘的人们来说,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就摆脱不了贫困。如何通过一种方式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让贫困人口有一个稳定的收入,产业扶贫被看作最为重要的致富渠道。

李小云:如何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收入,这里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说你怎么能够在你那个地方找到具有特色的产业,那么实际上特色产业就是要搞特色产品,所以我一直主张讲产业扶贫,叫特色产品,甚至可以搞一村一品,一户一品,一人一品。

四百年红薯种植史 现代产业化后带来新财富

解说:重庆彭水县山多地贫,多以种植水稻为主,每亩收入一千多元,而红薯的种植在重庆彭水县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多数农民有种植红薯的习惯,但是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农民把红薯都作为喂猪的饲料,却不知红薯的价值所在。葛先萍,土生土长的彭水人,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发现了红薯的价值。

葛先萍(红薯加工厂负责人):那时候我们家开饭店,然后319国道正好在我们家门口,它来去的车子特别多,那时候我妈就开饭店,我妈会,特别炒的好的就是那个猪肝炒那个莴苣菜那种,特别好吃,然后会煮汤,汤里面就会用那个粉条,它是我妈自己做的,后来很多客人都把这个粉条买走,然后就自己想着干这个事情。

解说:由于自己加工的苕粉得到了很多食客的青睐,葛先萍就成立一个苕粉加工厂,做起了苕粉的生意。

葛先萍:那个时候粉条的话会那个红薯把它买过来以后,会一个一个地削皮,削了以后的话如果说,我还会把那个削了皮的红薯,不是削皮的人手上有泥嘛,我会再把那个泥反复地清洗,把那红薯洗得白白的,然后再用来粉碎,我会用透水,把它透的干干净净的,然后再用来粉碎,粉碎了多过滤几遍,然后我做出来的粉条真的是晶莹透明的,白白的。那时候在全镇上一面对那个市场,别人的邻居家都不相信,你把粉条做成了这个样子,好像感觉你加了什么东西一样的,但是我自己知道我是怎么做的,我是很认真的反反复复地清洗啊,把它那个油粉那些黄泥汤全部给它去掉,洗干净。当时的话,我就记得卖三块钱一斤,但是我的粉条我一直最初我就能卖到5块,那个时候四千多块本钱,赚一万两千块钱,他都是我们装箱的时候嘛,就粉条还没干,但是买的人急于买走,他不要你干的,赶快帮我装一点,而且没称秤,就比如说这箱子应该装五斤,其实仅仅装了三斤,他就因为抢啊这个东西,然后他就抢着走了,其实就等于多赚了一部分钱。四千块的投入的话,如果正常地说应该能够赚到八九千块钱,但是我们赚了一万二千多。

解说:靠山不仅要吃山,更要靠山脱贫致富,经过几年的发展,葛先萍的苕粉加工企业越做越大,逐渐成为当地知名的企业。

葛先萍:我这里建厂的话是2013年的3月2号,在这个地方建厂,2015年的10月份吧在这里正式投产的。

记者:那这个车间有多大?

葛先萍:总共有8000多个平米。

记者:那种植红薯在哪边呢?

葛先萍:种植红薯我们有专门的基地,分布在各个乡村的那种。

解说:由于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红薯,葛先萍想通过发动当地贫困户种植红薯,一方面能够保证货源的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增加贫困户的收入。

葛先萍:2002年的时候就成立那个专业合作社,就喊那些农民嘛,就是说大家在一起来入股,他们种红薯,我来加工粉条,就这样子,大家就合作,一直效果都很好。但是后来就是专业合作社的时候,就基地那一块就完全是我自己做,我自己教农民,我自己出去调红薯种,全镇的每个村我都做基地,那个时候每个村都有1000多亩,会在田间给农民发苕种,给你说怎么栽啊,现在逐渐带动起来以后,他们都是自发地跟我签协议。

解说:为了提高苕粉的质量,葛先萍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优良高淀粉红薯品种,并且自筹资金购买红薯种,引进后在基地示范种植、育苗,免费发放给贫困户种植,然而很多贫困户对于新品种的种植还是持有怀疑态度。

葛先萍:那时候很辛苦,才做基地的那几年,因为他在技术上不接受,红薯种品种上他不接受,他就说你这个红薯种能在我这里边长吗,他怀疑,我们肯定就要免费发下去,如果要钱的话发下去很难的。

解说:为了让贫困户放心,葛先萍采取了实行保价,优先收购鲜薯,优先支付收购款,来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葛先萍:这个东西能带动他的最大的理由就是能挣钱,的确能够增收,就我们这块大户的话,农民的话,很多都是那种特别穷的人,称为那种建卡贫困户,有一个人叫张育友,我当时看了也头疼,但是我当时下的决心也是要帮他。挺老实的就是说,我就是试着给他讲了这个红薯的技术,他会罗嗦很多事情,他什么都表示怀疑,然后我就跟他讲,我说你种50亩地吧,他不行,他说种20亩,我说反正肥料、种子什么我都不要你钱,你先种50亩试一下,看能挣多少钱,他第一年种50亩地,他说应该挣了12万左右。

解说:黄大凤是葛先萍合作社里的一员,为了帮助她脱贫,葛先萍在种植、育苗以及资金方面都给予她很多优惠措施,现在不光是房前屋后,自己的耕地上都种满了红薯苗,从她的话语间,我们看到了久违的希望。

黄大凤:前年就种了近108亩,种了108亩的红苕,政府补贴就是两万多,还有个人卖的,也卖了几万卖红苕,就是从经济上我也没有什么担心了,现在我那小孩子读书也能勉强托起走,就是从生活上嘛,我刚才所说的我想煮什么我自己就有啥,生活有了大的改变,再不像以前那样。

解说:在葛先萍的直接带动下,基地的种植户增至1236户,红薯平均亩产5000余斤,其中贫困户148户,仅红薯一项人均增收1900余元,户均增收万元以上,在苕粉加工的季节,周边的留守妇女还能来企业打工,挣得一份工资。

葛先萍:她这个把它然后定型,然后放下去。这个工艺其实蒸煮环节是非常简单的,我们一般的这些妇女,这些留守妇女到我这里来也就几个小时就可以学会,她工作量也不大,很轻松的这个,每一个工种都很简单,这个还算复杂的工种,要么就收粉,要么就打包,要么就装箱,就这样子。

解说:如今彭水的红薯产业已成为当地支柱型产业之一,彭水全县甘薯种植面积达30万亩,其中品种改良18万亩,红薯单项产值已突破3.6亿元,为种植农户返利600余万,同时以红薯为原材料的附加产品也在规模化生产,三产联动的产业链已逐步完成,发展小甘薯培养大产业为2017年彭水地区提前脱贫摘帽贡献了一份力量。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猕猴桃帮助十八洞村脱贫

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这里,考察当地的贫困程度。

习近平:扶贫的时候切忌喊大口号,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扶贫攻坚呢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解说:十八洞村作为花垣县重点扶贫地区,县委决定派出一支精准扶贫工作队进村精准扶贫,由龙秀林担任队长。

龙秀林(18洞村原扶贫队长):我一参加开会我看到有一张名单,十八洞工作队员名单有十个人,我的名字就排到第一位,心情可以说是很复杂。因为这个是习总书记到过的点,那是全国关注的点,如果这个地方的工作没做好,那不是给总书记丢脸,给花垣人丢脸,所以当时的压力就特别大。

解说:龙秀林刚到十八洞村调查村里的实际情况,发现这里人均可耕地面积只有0.83亩,甚至在村里都找不到一块完整的两亩地,龙秀林认为十八洞村要发展必须另辟蹊径,他想到和一些农业科技园合作,发展价值较高的林果产业。由于花垣县的土地富含硒,特别有利于猕猴桃的生长,龙秀林决定带领村民种植猕猴桃,但是意想不到的状况发生了,村民们并不赞同他的想法,刚上任的扶贫队长遭遇了冷眼。

施进兰(18洞村主任):当时我们说出来为什么我们要搞猕猴桃,以前我们这里也有猕猴桃的,我们这本地也有猕猴桃,我们就是花垣县那边以前也种的猕猴桃,那猕猴桃是什么呢,就是本地猕猴桃,它的产量很高,但是品质不好,所以现在也失败了,老百姓也看见了,老百姓说那猕猴桃不行。

隆绍英:而且我们这里也有野生的猕猴桃,以前我们也去采过,去那个到集市上去卖,太便宜了一块钱一大包,想来想去,那个挣不了什么钱,一点兴趣都没有,我一直都是反对的。

解说:考虑到村民的担忧,龙秀林特地请来了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猕猴桃研究所专家,他们愿意提供最好的猕猴桃品种和技术支持,并给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品种的问题解决了,但是要到别处种植猕猴桃村民又提出了反对意见。

扶贫人员:为什么我们要种到那边去,不到本村种,因为本村我们原村的耕地面积只有817亩。

村民:那你们去那边你们和老百姓商量没有。

扶贫人员:家家户户都有那个猕猴桃简介了,家家户户都发了。

村民:万一这个失败了,谁来承担呢。

扶贫人员:这个失败这个你放心,轮也轮不到你承担。国家国务院,扶贫办公室,省开发办,州开发办,县开发办,四级开发办,开发部门来支持我们这个产业,你想这个产业,人家通过选来选去选到这么好的一个产业,你还对它存在疑虑。

龙秀林:在我们村里面种猕猴桃,我们一个人要管理两亩地都很难,因为它不集中嘛,我们还要靠肩挑背驮。然后到农业园区那边去种猕猴桃,一个人可以管理一百亩地,那你算一算工资、管理费用和租金哪个多一些,这笔账一算以后老百姓说哎呦,原来我们这里开的工资还要比那个租金多得多。所以这笔账一算以后老百姓说那到外面还是好一些,他认为外面还是好一些。

解说:为了让猕猴桃的产业能有持续性,他找来县上的果业公司合作,对方提供部分资金,十八洞村村民共同筹集部分资金,以入股的方式成立新的公司共同经营。

龙秀林:我们的产业要想让老百姓重视,那必须自己要出一点钱,有三分之一的这部分人积极交,还有三分之一的这部分人他们说反正就像赌一样,赌吧,就相信他们一次吧,他们也交了。还有三分之一他们是不干的,我们还要和人家那龙头企业去合作了,人家龙头企业,人家是老板呢,人家把我们吃掉了怎么办呢,他说要搞就在我们村里面搞,如果不成功我们还可以把它砍回来,我们还可以当柴烧了。你在那外面我们什么都见不到,更加谈不上收入了。

解说:龙秀林认为村民的思想工作还是应该分为两步走,第一步他包下了六台大巴,把所有的贫困户带到猕猴桃产业园,让他们亲眼看一看十八洞村未来的产业发展,第二步龙秀林把村里面思想比较保守但非常有影响力的女村民组了一个团,一起带到四川成都参加世界猕猴桃节,并且到浦江县的猕猴桃生产基地看看别人已经成熟的猕猴桃产业。

隆绍英:真的没想到,那些猕猴桃一眼望过去,根本望不到边的,而且你光是看到果子,叶子都没有看到,那时候我心头一热我想呀,这个也挺不错的嘛,而且我们一家一户地走,那些人家也挺客气的,是吧,领我们到基地去看,你看我们挂的这果子你别说我们一家人有一辆车子,四五家人的话起码都有三四家车子,他说而且都是好车,都是二三十万的车子,所以那时候我想我回去的话我真的要发动我们全村人,如果别人不做的话我第一个带头去做,那时候我思想就想通了。

解说:做通了村民的思想工作之后,龙秀林需要解决的是钱的问题,贫困户每人出50元占一股,非贫困户每人出100元占一股的方式,利用扶贫款,共同凑足了294万,村民和村委会占股49%,企业投入306万,占股51%,除了六百万的自筹资金,龙秀林还面临了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这次的猕猴桃产业总共需要投资一千六百万的投资,还需要一千万的资金贷款。如果钱不到位,那么龙秀林之前所做的所有努力都会功亏一篑,尤其是如何跟已经对猕猴桃产业充满期待的村民交代,后来他们想出了一个新的办法,抵押土地经营权向银行贷款。

龙秀林:我们省里面的有个华融湘江银行,找到了他们的领导,然后把这个政策和他们进一步的沟通,这个银行他们也是很乐意,然后我们就把我们承包的一千多亩的土地的经营权作为抵押,然后我们贷到了一千万。

解说:在龙秀林的努力下,十八洞村的猕猴桃基地已经初具规模,尽管还未挂果,但已经和成都的一家公司签订了销售协议,在猕猴桃收获的时候预计一亩地纯收入可以达到一万五千元,十八洞村占了49%的股份,村民的人均收入就可以达到5千元以上。龙秀林还发动村民制作腊肉,开发农家乐产业,引进了花卉产业同步创收。十八洞村原本是一个被人遗忘的村庄,现在村貌整洁,生机盎然。

姜楠:龙秀林告诉我们十八洞村的猕猴桃今年9月就能收获,村民们的努力马上就能见到成果了。而且在2016年底十八洞村已经全部脱贫,村民的收入也从1680元增长到8318元。产业扶贫为根治贫困开出一剂“良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把贫困人口拉入到现代化产业的轨道中,也成为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最有效的方法。

演晓刚(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委书记):那么西乡啊,要到2018年要一户不剩、一人不落脱贫,全县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赵众炜(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委书记):到2020年之后,我们安定肯定会成为一个山川秀美,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一个幸福的家园。

蓝捷(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委书记):2018脱贫摘帽,2020同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

《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姜楠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 20:00-20:30

重播时间:周二至周六 09: 00-09: 35

          周一至周五 16:15 – 16:50

想看更多金牌时评、热点解读、主播风采、幕后猛料?嘘!悄悄加入凤凰私享会(IDphtvifeng),让小凤君带您走一走凤凰卫视的小后门。 


[责任编辑:张惟乔 PV085]

责任编辑:张惟乔 PV085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承诺2020——中国扶贫纪事(三) http://p0.ifengimg.com/pmop/2017/03/08/b0dee424-54df-46bf-b7b3-0d65140e9731.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