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大叔马家辉,一个人亦是江湖


来源:凤凰卫视

春节前录《锵锵三人行》,要求每个嘉宾穿戴红色,以显节日气氛。那天轶君恰忘“戴红”,我便去服装间给她寻条红围巾做点缀。一进门,服装间两位香港阿姐的浪笑扑面而来,人面桃花相映红。&

马家辉(廖伟棠摄)

春节前录《锵锵三人行》,要求每个嘉宾穿戴红色,以显节日气氛。那天轶君恰忘“戴红”,我便去服装间给她寻条红围巾做点缀。一进门,服装间两位香港阿姐的浪笑扑面而来,人面桃花相映红。

“有没有给女士戴的红色围巾?”我问,打破了热闹。

她们嘴角的笑意还没卸下,眼里却流露被打扰的不耐烦,因而我的普通话变得更难懂了。其中一位问:“你要揾咩?”(你找什么?)

正要回答,突然听见墙角传来“佢要揾女士用噶红色围巾。”寻声向里走,穿过层层叠叠让人眼花缭乱的西装礼服,见马叔(马家辉)坐在角落里,笑的得意。他是《锵锵三人行》的常(长)驻嘉宾,一晃十几年,隔两周就要来报到,凤凰成了后花园。

马家辉(廖伟棠摄)

印象里的马叔,总穿一身黑,黑西装、黑衬衫、黑裤子,却不像黑道中人,可能因为瘦,也可能因为裤管下的那双旧白色帆布鞋。这种肃穆、潇洒的形象在锵锵录新年特辑时被打破了,一身桃红色的缎面袄加紫色绸缎围巾,扫去道骨仙风。文涛形容的贴切:你这身衣服,让我想起了你爷爷。

如果这是服装间阿姐的作品,便能证明一个道理:比起让她笑,女人更爱让她哭的男人。

马叔喜欢自称“大叔”,甚至出了一本书叫《大叔》。“大叔”是中年成功男士的雅号,带着暧昧色彩的魅力,一种有价值、有价格的沧桑;反则便沦为“大爷”、“师傅”,如视而不见的空气。“大叔马家辉”,听上去理所应当。

“ 我的长相说好听是“少年老成”,说不好听呢则是“少年老残”,早于十七岁时到某官方单位打工担任编辑助理,同事们都猜我是二十七岁,只不过不好意思言诸于口,终于在我辞职当天才问一句,为什么你这么大年纪了还来做这小职员。

——马家辉《大叔》”

其实我认为,长相“少年老成”值得骄傲,有种“冻龄”美感。

“你是不是要找红围巾?”马叔转成普通话问我,我点头,接着,他又转回粤语跟阿姐重复一遍。不得不承认,他说粤语时比较像“大佬”,自然、霸气、一泻千里,说普通话却显得费劲,咬个别字困难,有肾虚的错觉。“我的普通话太好,很多观众听力却不太好,听不懂。”他自嘲。他还总模仿东北腔,一句“干啥子哟?”赢得多少北方听众的鸡皮疙瘩,“啥”字如鲠在喉,飘着抹不去的湾仔味儿。

《龙头凤尾》是马叔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写于初老年华,五十出头。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我不太同意,大器晚成者凡多,不一一列举,反正放在历史的长河里,早晚结果都一样。不过就个体而言,最好别碰上让你“早泄”的人。

“ 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张爱玲写给胡兰成”

马叔将书赠予我后,大致浏览了一下,便放在床头,准备闲时阅读,直到有天收到微信:开始读我的书未呀?我像被抽查作业的小朋友,赶紧认真回复:准备过年回家细读。他回:现在没读,回家也不会读的,trust  me! 这句“trust me ”是成年人的自信也是自卑,自信是多年行走江湖的阅历,自卑是因江湖险恶从而缺乏对别人的信任。然而,“偏要证明你不对”却是初入江湖年轻人的固执。

读书时我做了不少摘抄,因为字句里常有惹人嫉妒的灵气。

书读完,很想去湾仔走一走,想去找找书里写的1930年代混沌的香港。这本书,能闻见气味,主要是液体的味道:是翻云覆雨时附着在皮肤上的融合的汗液,是炮弹落下肢体如落花般飞散的血腥,是一波一波赤柱岸边源源不绝打来的浪,这些液体,汇成江湖。

香港湾仔(图片源于网络)

“ 香港人一直都有身份认同的焦虑感。香港历史上,这个城市其实从来就不被需要的。40年代以为会被收回——没有;60年代以为会被收回——又没有;结果到九零年代突然说‘要你了’!这种身份认同的暧昧在几种人群身上表现得最明显,就是同性恋、汉奸、黑帮。

——程衍樑:《马家辉:香港女性是华人地区最保守的,这个城市从来就不被需要的》”

以前在香港中文大学念书,常听香港教授提起“身份认同”的焦虑感,足像是位可怜的情人,被抛弃,又召回,乍来乍去,若即若离。看了马叔的访问才反应过来,噢,原来《龙头凤尾》的主人公陆南才就是近代香港的缩影。

小说里有句话我很喜欢:只有两个人亦算是江湖,翻天倒海,可以比整个世界更轰烈。我后来想,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人一江湖,上天入地,把世界搅得天翻地覆。

图片来自“马家辉在香港”微公号

元宵节过后,马叔发来微信,问,是他对抑是我对?

我骄傲回复:早看完了,并故作深沉地发了一段感慨:读完后觉得人生悲哀,一次又一次失望、绝望,再竭力扭转,到最后还是得死,虚无缥缈。他的第二本小说已经起笔,回我:第二集更惨呀,千万别看!为了表忠心,我只好老实回复:看看别人的惨,自己能感觉好点。

图片来自“马家辉在香港”微博

“您怎么躲在这里?”我问,顺势拿上阿姐递来的围巾,由于赶时间,人已经走出服装间,遥远地听见他喊:我在跟她们打情骂俏啊......

关上房门,一阵恍惚,误以为身后是莺燕环绕的塘西风月。

(注:香港石塘咀曾有数百间妓院,“大寨”70多家,妓女近2000人,酒楼40家,而依靠妓寨维生的人更接近5万人,遂有塘西风月之称。)

[责任编辑:蒋泽君 PV032]

责任编辑:蒋泽君 PV032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