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雕刻一方佳砚,捻尽一池墨香


来源:凤凰卫视

自动播放

核心提示:周小林与他的制砚师们一起坚守着传统技艺、守着初心,怀着热情、经年累月,艰辛执着地锤炼着自己的技艺,传统文化的厚重、精湛技艺的传承被他们凝聚到了笔墨纸砚之中。书写时代的辉煌已然远去,但只要技艺在传承,笔墨纸砚承载的文化内涵便会不朽。

觅佳材,享“砚福”

解说:归砚楼有三方镇店之宝,兰亭雅集、十八罗汉、蓬莱道山,它们体量比较大,而且都用珍贵材料制成的砚盒包装。每一方砚都是满雕,都禁得起放大、再放大,揣摩再揣摩。鲁湘、卫新老师忍不住唏嘘周小林这三方砚的精髓难以言尽,兰亭雅集是表现儒家的题材,十八罗汉展示佛教文化,蓬莱道山则是传统道家追求的境界。三方厚重的砚台放在一起,就是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的囊括。

周小林:看它这是个蓬莱道山。

王鲁湘:这个石头是眉子纹。

周小林:这是个眉子纹的带眉,你看这眉子纹。

解说:这块砚台石材稀罕,是唐开元年间开采的石头,因纹理有天然的眉纹,被称为眉子石。师法自然,砚雕师巧妙地把它处理成浩渺的烟波,刻以明月、仙山、楼阁,一个体现道家追求的古意盎然、意境悠远的蓬莱仙境,如梦如幻。

周小林:然后它四周,侧面是瑞兽。

王鲁湘:海水瑞兽。

周小林:这个很难雕。

王鲁湘:对,薄意。

周小林:很难雕。

徐卫新:只有雕在那个硬石上采取这种方法。

周小林:对。

徐卫新:砚台上雕,因为砚台比较坚固。

王鲁湘:因为这种薄意,我们过去知道在这个福建寿山石、田黄什么因为材料特别珍贵,就是要尽可能少地浪费材料。

周小林:然后它这个砚。

王鲁湘:扶一下底,对!

徐卫新:这也是满工的是。

解说:歙砚是我国四大传统名砚之一,它虽然不及端砚名声传得广,但是却也备受帝王将相、书画大家之青睐。南唐后主李煜评价“歙砚甲天下”。宋代,歙砚又成为了朝廷贡品,无数文坛大家都不吝笔墨为歙砚撰文、填词、写诗。

王鲁湘:苏东坡是非常非常喜欢这个歙砚的,是吧?

周小林:是,苏东坡他因为刚开始用的是端,后来欧阳修说你用用歙砚吧,那么苏东坡得歙而弃端。

王鲁湘:听说这个苏东坡对于歙砚的好,他也有一个总结,是吧?

周小林: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它磨起来很发墨,叫涩,但它不伤笔。磨起来很光滑,笔上去很舒服,它下墨。这两者相兼,它解决了文人用砚的最大的问题。因为两三天就换支笔,他怎么受得了。

王鲁湘:对,然后他对砚的这一个形制之美,好像也是瓜肤而縠理。

周小林:金声而玉德。

王鲁湘:这是对歙砚的一种,一个是触感,是吧?

周小林:触感。

王鲁湘:还有一个就是一种声音。

周小林:声音。

王鲁湘:敲的时候的一种声音。

周小林:叮叮当当的。

王鲁湘:叮叮当当。

周小林:钟磬之声。

王鲁湘:对。

解说:自然造化的石头因书写要求,成为研磨器的砚,经历了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被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平常书香视作精神的寄托。但是,今天,博大精深,带有独特民族烙印的砚文化几近绝迹,如何克服时代的嬗变,在个体身上延续传统砚文化,周小林觉得自己似乎天生与砚有缘。周小林15岁时,得知了自己其实是被亲身父母卖掉的弃儿,生母在他的卖身契上写,“高山抛石、永不回头”。不甘心接受命运的摆布,年少的周小林暗下决心,努力拼搏,有朝一日让落石回头,重登高山之巅。家乡徽州的歙砚成为他情感的寄托,周小林与石相伴的大半生,疗愈着内心那道伤痕,他对砚台总有一份柔情。主人可疼你,擦洗蒙垢尘;主人可爱你,冷落受孤零;主人可卖你,牟取暴利润。

王鲁湘:我看这里有特别大的一方。

徐卫新:稀有的。

周小林:这是个巨籽,这个是北宋的。

王鲁湘:北宋开出来的料?

周小林:北宋开出来的料,还有它又被流失在河床下。

王鲁湘:河床下头。

周小林:然后泥土越堆,堆得很深,几十丈,农民现在挑土把它挖出来了。挖出来在十多年前,我把它收上来的。

解说:周小林的“砚福”来自于他对歙石的一份敏感,他交换我们,名贵的歙砚石材已经非常稀缺,只有江西婺源龙尾山唐宋年间开采过的老坑石质最好。因为这些材料在溪流中经受着击打、磨砺,在拥有成熟籽料形态的同时,更奇妙地进行着一些矿物质内部转移与内外交换,完成了再次变质、再结晶,它较同一品种的石材更加细腻、更易发墨。甚至可以说,当今的老坑石料比唐宋时期使用的那些石料更好。江西婺源龙尾山就是歙砚砚石的发源地,唐宋年间开采遗留下来的老坑砚石,已因历代的开采而已近绝迹。为了避免现代人的穷掘性挖掘,当地已经专门派人看守此处,禁止他人入山采石。而周小林近些年来却非常有远见地收藏了很多老坑砚石。要雕成什么样的砚台,才能不辜负这批千年一遇的籽料呢?周小林是设计师,他的想法直接决定这些石头的艺术生命。

王鲁湘:这一方看看,这一打开就眼睛一亮啊,满天彩霞这是。

周小林:这就是那个中国大漆——菠萝漆(犀皮漆)的一种,小品。

王鲁湘:太极。

周小林:对,你上手看。

王鲁湘:上上看。

周小林:它比玉还滋润。

王鲁湘:跟玉的籽料是一个感觉。

周小林:王老师,你握在手上,手握乾坤。

王鲁湘:或者说乾坤一握。

周小林:卫新弟有砚铭,笔可养日、墨可养月、砚可养老,握此乾坤,天地何小。

王鲁湘:你写的?

徐卫新:对。

解说:爱砚之人聚在一起,赏几方砚,争论其精美亦或浑朴,侃谈其古拙又或灵动,时光就这样静静流过,如同回到了从前。在周小林看来,只有把手艺做到极致,才能激发当下文人对砚的特殊情结,只有让人爱不释手,砚文化的传播才有温度。

徐卫新:我说一般人,匠人,周小林是有思想的一个,他自己并不雕砚,但是他把这个思想能够传递。

王鲁湘:他创意、设计。

徐卫新:其实在过去文人也不雕砚。

王鲁湘:是的。

徐卫新:你像高其佩,像他们包括纪晓岚,他们藏砚,他们并不是去刻砚。

王鲁湘:对。

徐卫新:他们交给砚工去刻,让他们实现把他们的设计、理念,这是最关键的。

王鲁湘:对。

徐卫新:砚为什么很俗?有的工匠被评成大师也好,评成什么也好,他本身的思想没跟上。

王鲁湘:思想没跟上,品位没跟上。

徐卫新:他手上有活。

王鲁湘:对。

徐卫新:所以说他做出来的东西,只能在技术上,有的东西还可以,做些素砚有的还不错;一旦要涉及到整体的东西,要表达的东西,就不行了。

王鲁湘:要有立意,要有主题,要有题材的时候,就露俗了。

徐卫新:就露俗。

传统工艺之美,成就文化之魂

解说:一份近年的网络调查报告显示,当今在中小学生中,知道砚台的人比例不到15%,如何让年轻一代人了解,并喜爱上中国传统砚文化,周小林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能跟更多人分享自己的心得。

周小林:就是我们的实用功能在衰退,这个砚还能传承下去吗?每个人都在电脑。

王鲁湘:电脑上点来点去。

周小林:手机,写字画画的墨汁一倒。

王鲁湘:倒到一个碗里头就行了。

周小林:盘子、碗,砚的功能要它干什么,这是大问题,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怎么办?我觉得古人教给我们的东西不能丢。

王鲁湘:不能丢,对。

周小林:要磨墨,磨墨、研墨一定要研。

王鲁湘:对。

徐卫新:砚的矿物质,绢云母、硫化铁,和墨的矿物质麝香、冰片、中药磨研的时候交揉在一起,写在纸上,虫不蛀、五百年色彩鲜艳。化学元素写在纸上过几年没有了,这是一个。

解说:在拍摄这次文房四宝系列节目中,我们幸运地结识了众多制作文房四宝的手工匠人,和周小林与他的制砚师一样,他们坚守着传统技艺、守着初心,怀着热情、经年累月,艰辛执着地锤炼着自己的技艺。传统文化的厚重、精湛技艺的传承就这样被他们打造了,凝聚到了笔墨纸砚之中。正是因为他们在守拙中求进,文房四宝才有了现代社会仍然能够立足的根本。书写时代的辉煌早已远去,但只要技艺在传承,笔墨纸砚承载的文化内涵便会不朽。

女:120多道,你只要少一道,我们就不承认它是湖笔。

男:八斤锤。

周小林:两个月、三个月只雕一款砚。

男:如果我们再去以次充好,那整个墨业就完蛋了。

男:手工捞纸、手工晒纸、手工剪纸这种主体工艺你不能变,主体工艺如果变了,你的品质肯定会变。

周小林:一件不拿它换钱,就是留着传承下去。

《文化大观园》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王鲁湘【主持人专区】

首播:周六12:00-12:30 

重播:周日06:15-06:45 09:45-10:15

  周一00:15-00:45 04:30-05:00

想看更多金牌时评、热点解读、主播风采、幕后猛料?嘘!悄悄加入凤凰私享会(IDphtvifeng),让小凤君带您走一走凤凰卫视的小后门。 

[责任编辑:张惟乔 PV085]

责任编辑:张惟乔 PV085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守拙——中国文房四宝(四)砚遇 http://p0.ifengimg.com/pmop/2017/02/25/9cf223d1-8dda-42f4-94c7-654ce335a9cd.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