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杨小凯文革中写调查报告 被四人帮盯上后母亲自杀


来源:凤凰卫视

自动播放

核心提示:我国已故的经济学家杨小凯原名杨曦光,小凯是他的乳名,然而杨曦光和杨小凯分别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1978年以前杨曦光这个名字伴随着一篇名为《中国向何处去》的文章在中国文革史上留下了浓

核心提示:我国已故的经济学家杨小凯原名杨曦光,小凯是他的乳名,然而杨曦光和杨小凯分别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1978年以前杨曦光这个名字伴随着一篇名为《中国向何处去》的文章在中国文革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1978年之后从监狱出来的杨曦光将自己的名字埋葬,正式启用乳名杨小凯,之后杨小凯这个名字逐步出现在国际经济学的领域,并最终成为新兴古典经济学派的开创者。

凤凰卫视2月25日《我们一起走过》,以下为文字实录:

田桐:我国已故的经济学家杨小凯原名杨曦光,小凯是他的乳名,然而杨曦光和杨小凯分别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1978年以前杨曦光这个名字伴随着一篇名为《中国向何处去》的文章在中国文革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1978年之后从监狱出来的杨曦光将自己的名字埋葬,正式启用乳名杨小凯,之后杨小凯这个名字逐步出现在国际经济学的领域,并最终成为新兴古典经济学派的开创者。

文革爆发杨小凯加入造反派组织 热情投入其中

解说: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17岁的杨小凯在湖南长沙一中高中部读书,父亲杨第甫官至湖南省政协主席,母亲陈素曾担任周恩来机要秘书,后任湖南省总工会副主席。“文革”爆发后,杨第甫和陈素被打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出于这个原因杨小凯受到红卫兵歧视,他反对“血统论”,加入本校造反派组织,热情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中。

杨晖(杨小凯妹妹):哎哟,那种情况真是太狂热了,因为我们受父母亲都是搞革命打仗出来的,我们觉得我们再也赶不上那种以前的那种解放战争那样战争年代,我们不可能有英雄用武之地了,有这种想法,但是文化革命我们觉得好像就像那种十月革命那种,那样的那种大辩论,就真的就像,好像俄国革命一样的,我们都是这种感觉,就觉得我们终于赶上了一场大革命。

解说:杨小凯每天住在学校里,他写标语贴大字报,偶尔以自由派身份看看学校老师的批斗会,但从未打骂过老师,对于其他同学批斗老师的行为他觉得有些过了头,似乎偏离了他理解中的文化大革命。

杨晖:他看过批斗老师,他觉得他不接受,他当时跟我说的就是以后跟我说,他说那种保皇派对那些走资派批斗和对老师的批斗都太狠了,太下得去手了。

解说:为了对中国社会有更清楚的认识,杨小凯连续做了农民调查、知识青年调查,以及共产主义小组调查,文革期间长沙原本被下放的1万5千名知识青年回到城市闹革命,他们打出反歧视、反迫害的口号,举行各种活动。

吴映衡:特别女孩子在冬天,因为卫生纸什么都没有,茅厕纸都是随便搞一点,乡里面当时很穷,就是上厕所什么的,都没有纸,就是那个棉片,或者一些树叶子,就这样搞,当时她们特别,女孩她们呢还受到那些当地的小小的官,大队长啊、书记啊之类他们欺负,所以说很多事儿,所以我们调查以后呢杨曦光就感觉到很气愤,所以他就要写知青运动报告。

解说:1967年下半年杨小凯开始进行知青调查,他每天早上背着军绿色的书包到知青家里或者组织里与人们交谈,在本子上做记录获得一手资料,最终写成6000多字的《长沙知识青年运动考察报告》,传播广泛。

杨晖:当年应该是就是他自己写的,说这篇文章是我自己写的,这是他反复修改最后成文,然后其实他最后的这个文章,最后的落款是毛泽东主义万岁。

1967年杨小凯写出《中国向何处去》 被四人帮盯上后母亲自杀

解说:1967年杨小凯结束农村调查回到长沙,他没有参与外面热闹嘈杂的文攻武斗,开始专心写作这篇名为《中国向何处去》的文章,白天他躲进学校小礼堂后的一个房间里,晚上他躲在被窝里写作。一个星期后《中国向何处去》完成了,结尾处杨小凯没有署上自己的名字,而是署上了钢三一九“夺军权”一兵的签名。

吴映衡:第一个他还是有点,心还是有点那个,怕人家抓人,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他说他写一兵的话一个小兵啊红卫兵一个兵,他说他是藐视社会,他为什么藐视社会,他说关于国家的建设,普通的一兵就能够了解这些情况,他是这样讲的,他对他们好像不屑一顾一样。

解说:之后杨小凯将文章拿去刻印,送给相熟的同学朋友,这篇文章到底想表达什么,杨小凯自己说过,那个时期的中国已经形成了新的特权阶级,政体与马克斯当年设想的巴黎公社民主毫无共同之处,所以需要重建以官员民选为基础的民主政体,这就是《中国向何处去》的主要观点。

杨晖:我就觉得我当时不是很理解他,我觉得他那文章写得太过了,所以我跑到费了好大劲跑到一中去找了他,就跟他辩论,我肯定辩论不过他,他头头是道的,反正他就说我散布灰色论调,我就觉得他那个思想还是太激进了。

解说:从此以后杨小凯的《中国向何处去》成为长沙文革历史上的标志性文章,一大批青年学生受到杨小凯启发开始以理性眼光重新思考文革,但18岁的杨小凯也因为这篇文章付出沉重代价,1968年2月杨小凯被捕,入狱十年。

杨晖:这是中央文革批示的,就是关于对杨曦光写的这篇文章的一个批件,是中央文革的当时的陈伯达、康生、江青、张春桥、戚本禹、姚文元、都圈阅了的,它其中的批示就是这其中一定有反革命分子,要希望彻查。

解说:1968年1月25日,杨小凯从乡下回到长沙,一进入市区就听到高音喇叭用严肃的声调广播“中央首长一·二四指示”,时不时传出“彻底砸烂反革命组织省无联”的口号,杨小凯觉得事情不妙,他不敢再往城里走,而是找到一所大学约同学见面,此时长沙已经在全城通缉杨小凯,事情源于那篇《中国向何处去》的文章,在小范围传播之后《中国向何处去》的油印稿传到相关部门手中,引起康生等人注意。

杨晖:中央文革小组的这些人接见湖南省的代表,做了一个2月4号的批示,就说省无联是反动的组织,然后那个《中国向何处去》这文章是毒草,是反文革的,而且康生还说了一句就这样的文章不是一个,因为我哥哥那时是高一的学生嘛,才18岁嘛,所以就不是一个中学生能写出来的,一定有黑手,就意思说他后面一定有指使者。

解说:身为“修正主义分子”的杨小凯的父亲杨第甫母亲陈素被认为是最大的“幕后黑手”,实际上文革开始后从革命年代走过来的杨小凯的父母对儿子一直非常担心,杨小凯看上去文弱少言,从小就和别的干部子弟不一样,他敢想敢干,固执己见,幼年时经常把家里的钱或者食物拿出去送给那些从农村来的穷苦孩子,杨小凯曾经跟着母亲到湘潭锰矿体验生活,和工人同吃同住,丝毫没有干部子弟的骄奢与浮夸,文革开始后杨小凯很少回家,到处调查,父亲杨第甫和母亲陈素都曾三番五次到学校找到杨小凯与他谈心,告诉儿子事情很复杂,凡事不要太激进,可杨小凯并不以为然。

杨晖:我妈妈的意思就是说你们还是太年轻,就是对这些社会上的事情还是太不了解,她就这么跟我说的,她说,然后她就是要我劝我哥哥不要太冲了,就是不要再,因为她听我说,说他在红卫兵组织里面是一个思想家样的了,他说不要太当头,就是不要冲在前面了,她有这种担心。

解说:在抓捕风声传出后杨小凯开始在长沙四处躲藏,后来又到宁乡县乡下调查,但杨小凯的母亲陈素有些支撑不住了,1968年1月23日陈素自杀了。

杨晖:我妈妈去世的那天我进机关,看到的最醒目的,一进大门最醒目的一条大标语就是揪出省无联的黑手陈素,很粗很大贴在那个花园的一进门那里,我觉得这个是对她一个很大刺激。

解说:陈素早年参加革命,曾任周恩来的机要秘书,抗战时转战东北,建国后任湖南省总工会副主席,由于性情温和,陈素平日在单位一直与同事保持着友好关系,所以文革期间并没有受到太大冲击,尽管是走资派被隔离居住但依然可以在单位自由活动,陈素自杀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对儿子杨小凯黑暗的前途感到绝望。

杨晖:去我妈妈那个住的地方去看了,然后在我妈妈住的地方发现了一个本子,一个小笔记本,就是写的我们四姊妹的名字,然后就说要我大哥大嫂就是等于是好好的做人,然后要我们三个人也是要去当个,就去老老实实当个好工人,好农民,就是平平静静地走完自己的一生。

解说:这一切在外躲藏的杨小凯都不知情,杨小凯的同学给他带来一件皮大衣、一顶大棉帽、一个大口罩和一副平光眼镜,告诉了他母亲自杀的消息。此后杨小凯开始了隐蔽的生活,他白天躲在房间看书,晚上戴起口罩和眼镜穿着皮大衣拿着手电筒出来看大字报,就这样东躲西藏地过了一个月。

吴映衡:他跟我讲了,他说现在情况不好,我是不是也想办法躲一下,躲出去,他说我这次如果被抓至少叛十年刑,十年以后还是个艰难的日子,十年很艰难,他说十年以后干什么了,他说那你搞不清形势,他说我逃走,我是要逃,我不能让他们抓,抓到就有危险了。

《我们一起走过》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姜楠

首播时间:周六 10:35—11:30

重播时间:周日 01:10 05:20 15:30 21:40

想看更多金牌时评、热点解读、主播风采、幕后猛料?嘘!悄悄加入凤凰私享会(IDphtvifeng),让小凤君带您走一走凤凰卫视的小后门。

[责任编辑:王圳 PV026]

责任编辑:王圳 PV026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杨小凯——我要为你活 http://p0.ifengimg.com/pmop/2017/02/24/2eed456f-f4a4-47aa-b512-a0a569cdf9c6.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