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实拍江西东周大墓出土珍宝:揭开绸缎一截人骨赫然显现


来源:凤凰卫视

自动播放

核心提示: 她师从沈从文,是当今中国丝织品修复第一人,能让泥坨糊浆变成流光异彩的织锦。她是“大国工匠”,坚守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渴望中国特色走向世界级秀场。不过,在王亚蓉看来,

核心提示: 她师从沈从文,是当今中国丝织品修复第一人,能让泥坨糊浆变成流光异彩的织锦。她是“大国工匠”,坚守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渴望中国特色走向世界级秀场。不过,在王亚蓉看来,有几千年丝绸文明的中国如今服饰文化已经断层,中国服饰目前全盘西化,这让她深感痛心。

凤凰卫视1月21日《文化大观园》,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她师从沈从文,是当今中国丝织品修复第一人,能让泥坨糊浆变成流光异彩的织锦。她是“大国工匠”,坚守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渴望中国特色走向世界级秀场。《复织历史的女人》,《文化大观园》正在播出。2017年1月11日,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和凤凰卫视联合主办的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的现场,几位女性得奖人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有94岁高龄的表演艺术家秦怡,有用15年时间建成中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尼众佛学院的如瑞法师,还有一位,您可能没有听过她的名字,但是对她做过的事情一定有所耳闻。她参与过长沙马王堆汉墓、法门寺唐代地宫、江西靖安东周墓葬以及最近轰动一时的西汉海昏侯墓等大墓的发掘。

王亚蓉:1972年,马王堆汉墓把2100多年前中国西汉的文物、中国服饰的鲜亮的色彩和优雅贡献了给世界。

她让古丝织品重获新生 扫去表面泥封需花一个月时间

解说:她叫王亚蓉,是沈从文的学生,纺织考古学家、中国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在考古发掘中,丝织品是对外部环境最敏感、最脆弱的一类文物,当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织品在地下水中浸泡了两千多年,还能较好地保存下来,简直是一个奇迹。考古发现的丝织品都是历经千百年时光后幸存的珍贵样本,甚至也是破解古丝织术的孤本。而王亚蓉的工作就是让那些已经腐烂不堪的丝织品重获新生。

王亚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这种文物它属于蛋白类有机质的,特别容易受到各方面的侵蚀,地下水、环境,还有各种微生物的侵害。所以很难就是比较成规模的能够展现它的历史的状况。

解说:古墓葬中的丝绸大多已粘连成一团烂泥,稍稍碰触往往就灰飞烟灭。所以,纺织考古最难的一个环节是提取,这块包裹着古丝绸的泥块取自2006年江西靖安的东周大墓。当时,由于现场技术条件有限,温度、湿度,甚至光线等等都达不到特定要求。这些古丝织品只好暂时被冷藏了起来,直到2016年才开始正式地提取工作。王亚蓉坦言,在多次的考古经历中,靖安东周墓葬出土的丝织品是最难提取的。

王鲁湘:把这个取回来以后,在我们的保管室里头等于是冷冻了将近快十年了。

王亚蓉:冷藏,不能冻,一冻就坏了。

王鲁湘:一冻就坏了,就只能藏。

王亚蓉:对。冷藏就说是它就说可以动手的时候,这样完了以后,等于实物保存一个标本,如果这样的状况把它清除以后,作为研究的一个实证,是证据。证据包括现场的有一些进行研究,后来我们会进行复织研究。

解说:由于表面有泥沙覆盖,冒然用硬物剔除,会严重伤害目标物。王亚蓉手中的羊毫笔轻轻拂过表面,一点点扫落泥沙。古丝织品却不会受到一点擦伤,这份功夫全在力度的拿捏。王亚蓉要手脑眼并用,全神贯注,不能让这些珍藏了多年的绝品在自己手里受到一点损伤。光是这一块丝织物,打开它的古老泥封,就得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历史的面目在王亚蓉面前慢慢呈现了。

王亚蓉:原来完全成泥状,泥状一点一点一点让它慢慢地逐渐逐渐地控制它干燥,干燥,这样完了以后,你看这些骨头。

王鲁湘:这就是人的骨头。

王亚蓉:人骨还都在。

王鲁湘:对,这就是衣服过去的主人啊。

王亚蓉:对,主人。

解说:2017年初,当我们走进王亚蓉的工作室,再次看到这些残破的丝织品时,记忆瞬间就回到了九年前的江西靖安古墓的现场。2006年底,在江西靖安发现了一座东周时期的大型墓葬,出土最多的就是这些残破的丝织品。很快,多个学科的顶尖专家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这其中就包括丝织品保护方面的专家王亚蓉。

王亚蓉:这是放大好多倍,它这个时候就是得到了考古里的密度最大的一块织锦,它就是每公分经线有240条。所以,就是可以想当时它一个蚕丝的质量非常好,它韧性好,所以它能那么细。另外,它那个纺织织造的技术,上级这些都相当好。

王鲁湘:就现在我们的丝织物还没有达到这种密度的吧?就是说我们现在的?

王亚蓉:没有,一个是说它那个各种工艺非常精;另外说那时候人的审美的情趣也非常讲究。

2500年前的丝织品工艺之高 令人匪夷所思

解说:经过鉴定,古墓里发现的这些2500多年前的丝织品工艺水准达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高度。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著名的马王堆出土的西汉丝织品。为了能还原这块织锦的本来面目,就需要把这块已经破损的织锦复制出来,而这更是需要丰富的纺织考古经验和传统织造技艺的功底。王亚蓉对织锦出土的地域、年代进行考证,结合当时的纺织方法,终于成功设计出了完整的修复方案。多年后,靖安东周大墓出土的丝织品复织完成了。

王鲁湘:这就是那个江西靖安的东周墓里头的?

王亚蓉:你看它这个,你看就跟透明的一样,它就是每公分织物密度240根。

王鲁湘:每公分织物经线240根。

王亚蓉:240根,你看它薄得还跟透明一样。

王鲁湘:这240根的密度是过去也没有看见过的吧?

王亚蓉:没有,这等于是出土来讲密度最大的。

王鲁湘:最大的,再没有大过它的?

王亚蓉:你看一公分一毫米就是24根。

王鲁湘:它是240。

王亚蓉:一公分呢?但是说它这个虽然这么密,在织造的时候,它就装造的时候比较麻烦,非常繁琐的。但是织起来还算,它一公分只有10根纬线。

王鲁湘:10根纬线。

王亚蓉:10根纬线,所以它纬线稀,就可以有些透过去。

解说:丝织品考古是一门实证科学,每件都可能串联起一段历史。靖安东周墓出土的一些破损不堪的衣服,左襟压右襟,就是为古人右衽穿衣的习惯提供了佐证。不仅如此,在陪葬棺木内发现的小型纺织工具还为墓主人身份的判定提供了参考。

王鲁湘:如果这每一个底下都有的话,那就是这个坑里头葬的这个至少墓主人不清楚,这些陪葬的身份基本上是织女。

王亚蓉:织女,我认为你看就这么多个都有头,头发都是发髻,而且很浓密。但是说有一个很注意的地方,没有一件首饰。

王鲁湘:没有首饰,就说明身份并不高。

王亚蓉:身份不高,假如好比要说是一个大家,有这么多妻妾,她不可能都单一的职业。

王鲁湘:对,就是我40多个妻妾,全部是一个竹司里头,全部都是织。

王亚蓉:对,旁边都是纺织工。

王鲁湘:都是纺织工。

王亚蓉:就说她穿的衣服有的很讲究,就因为她本身她就可以。

王鲁湘:她自己可以织得很好。

王亚蓉:自己织。

王鲁湘:我就突然想,咱们这个出来的坑不是一个家庭,不是一个家族,而是一个类似于织造局。

王亚蓉:对,织造局,织造局里边的一个纺织工坊。

王鲁湘:对,织造局里的一个纺织工坊,这个工坊整体地被埋在这个地方了。

中国服饰全盘西化令她痛心

解说:1973年,王亚蓉开始从事纺织修复,至今已经有44个年头。这几间不大的屋子是王亚蓉于中国社学考古所的工作室,在这里,丝织品提取、修复、复织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多年来,王亚蓉也培养了很多丝织品修复方面的人才,她带出来的徒弟都会被各大博物馆、考古所争先聘用。今年已经73岁的王亚蓉明白,只有把丝织品修复方面的技艺不断地传承下去,才能不辜负当年沈从文先生对自己的教诲。

她师从沈从文,是当今中国丝织品修复第一人,能让泥坨糊浆变成流光异彩的织锦。她是“大国工匠”,坚守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渴望中国特色走向世界级秀场。《复织历史的女人》,《文化大观园》正在播出。“维多利亚的秘密”,一年一度的大秀越来越吸引世界的目光,2016年的维密秀展现出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超模们穿着带着浓浓中国风的秀服华丽亮相。以中国红为主色,调配以精致的金线刺绣、中国结、吊穗等元素结合的恰到好处。这是王亚蓉最高兴见到的。

王亚蓉:国际多大的品牌的发布会来讲,都是在利用中国的这元素啊,你比如那个喇叭裤,咱们南北朝的服裤,比它还漂亮。

王鲁湘:比它还夸张。

解说:对中国服饰文化如此着迷,王亚蓉说,是受当年沈从文先生的影响。197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亚蓉成为了沈从文的入室弟子,从此就与中国服饰有了不解之缘。

王亚蓉:我本身的专业是学美术的。

王鲁湘:我听说您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的?

王亚蓉:对,工艺美术学院,后来完了我就做那些玩具设计、美术人型设计,就做那些工作。后来就因为找资料,人大的一个杨纎如教授就把我介绍给沈从文先生。

王鲁湘:就是您在图书馆里头老是去找各种各样的资料,也有一位人大的老教授天天在那读书、找资料,这样你们就在阅览室里就认识了。

王亚蓉:认识了,后来了解我就是找这方面的资料,他说我给你介绍我一老朋友,他那儿有很多。结果我就这么认识了,认识以后,沈从文那时候正在接受周恩来总理给他做《中国历代服饰研究》的一本礼品书的任务,他就专门收集各方面丝绸、服饰方方面面的这些东西,集中了很多。正好沈先生原来别的助手离开了,离开,沈先生自己画,自己画,他就是做一些记录。因为研究服饰这些,它都是必须得要从形象出发,当然这样,他就一个是他不是专门搞绘画的。另外,他工作进程非常非常慢,在了解,我开始知道沈先生有这方面需要,但我自己认为我很年轻,我自己能力不够。我就讲,我说,他就跟我讲他的怎么怎么困难,我就说,我就说我水平不够,我说我特别愿意跟您做。沈先生就说你试试。

解说:王亚蓉回忆说,那段时间白天在考古所工作,晚上准时到沈从文家,一起编撰服饰史,陪沈先生去故宫、历史博物馆和民族文化馆看展览、查资料,“要古为今用”,王亚蓉至今牢记沈从文的教诲。不过,在王亚蓉看来,有几千年丝绸文明的中国如今服饰文化已经断层,中国服饰目前全盘西化,这让她深感痛心。

王亚蓉:实际上就是说从服饰制度,从穿着上来,某种程度上说是自己的,但是说就现在而言,如果就你穿什么,每个人穿什么是你自己的事。但是,当面对国际,面对特定的场合,就是一国家的体面、国家的脸面。

王鲁湘:过去说万国衣冠半冕旒。

王亚蓉:对。

王鲁湘:每一个国的衣冠是不一样的,是吧?到现在为止,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在很多重要的国际场合,有很多非常小的国家都有它非常标准的民族服饰,有他们非常标准的在某种国际场合出现的一些礼服,反而中国没有。衣冠大国反而没有。

中国代表不穿本国服饰 却穿成“杂牌军”

王亚蓉:你看就说是,我和陶斯亮也是因为这个工作我们相识,就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不是在北京举行吗?她就跟我讲,她说咱们一定要把咱们这个女代表打扮起来。她就跟我讲了她的一个感觉,她说她参加了,她说不管任何形式的妇女的国际会议,说实际上她讲都是服装赛会。

王鲁湘:是这样。

王亚蓉:说不管在欢迎,还是最后结束,大家都穿着自己的服装,而且在因为开会介绍的时候,她不是说张三李四,就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一点名,大家站起来,大家互相认识。说很小的国家都有自己的服饰,她说中国的,一点到中国,中国代表人还最多,站起来等于世界品牌的杂牌军。

王鲁湘:是个杂牌军。

王亚蓉:她那时候觉得是很不好意思。

解说:近些年来,中国元素的服饰大行其道,不管是青花瓷裙,还是大红袄,越来越多走秀的人选择用中国风来引起关注。他们开始明白,中国的传统文化服饰才是西方人愿意看到的。

王亚蓉:我们中国的一些服装院校学服装,都采取西方的那理念,我觉得这个芳香油问题。就中国它有它的城市法则,有非常讲究的,而且就是不管是讲究舒适或者什么的,那东西有很多很多方面可以再现。就不用说我们再去设计、再变化,我们就向祖先学习,拿出来都是。你看就是马山楚墓那些图案我在英国做讲座的时候,因为放的片子比较多,他们给什么评语说这就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毕加索设计的。

王鲁湘:是的,毕加索都想不起来。

王亚蓉:想不出来。

王鲁湘:你像这只凤鸟正面的,是吧?然后翅膀上这个再出来两个头,然后托举着一盏那个像,你都没法说那个是什么,是吧?

王亚蓉:对。

王鲁湘:华丽的流苏也好,还是那个一束灯笼花也好,你说漂亮极了。

王亚蓉:是。所以就是说这应该是中国人我们在世界上走到哪儿来讲,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光彩,真是对于就是说有的时候实际上尤其在听国外他们那里来讲,不管多累我觉得够了。

解说:这就是王亚蓉复织的马山一号墓的彩纹凤鸟纹棉衣,1991年在第一次国际服饰会上露面时,来自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被中国古老的文化折服了。因绣工太细致精美,整件衣服平铺在一件展板上,为了能看得清楚,参观者围着衣服跪了一圈。现场有人诙谐地说,这真是五体投地。

王亚蓉:在这复织的过程当中,首先你看它的图案,这种图案设计也是特别特别,沈从文先生讲,打开了一个战国丝绸宝库。你看它正面站着的一个枭鸟,两个翅膀要平拉开。

王鲁湘:拉开,对。

王亚蓉:完了这上头一个翅膀等于说复制两个头,当时现场就是连那个湖北,开玩笑就说,哎呀,把老祖宗挖出来了,天上九头鸟。

王鲁湘:对对对,三头。

王亚蓉:这个完了,它在翅膀上又有一个枝蔓,往上面垂着就跟那个垂的茎状的流苏一样。

王鲁湘:流苏一样。

王亚蓉:流苏一样,而且一般的鸟有这么站着立着的,这是正面的,不管它是什么特点,你看一般它的图案又抽象又具象。

王鲁湘:这个图案非常有名,所有收中国古代图案的,这个图案几乎都要收进去的。

王亚蓉:对。所以就是说,而且它衣服的剪裁,我们这就按完全它的剪裁尺寸,都跟文物一模一样。

解说:王亚蓉说,当年在没有经费支撑先,这件衣服就是她带领弟子们一针一线花费了多年心血才完成的。

王亚蓉:这个东西在北大赛克勒博物馆开幕的时候,张光直先生看了,看了后来就问我说地你这叫什么?我说我叫复原复织。他说不对,他说这应该用实验考古学的办法研究中国的纺织品,他说我看这是最成功的案例。

王鲁湘:对,您这是用实验手段来再现当时候的某一些工艺。

王亚蓉:所以只有这样,人才能了解当时那个不管工艺技术这发达的情况。

王鲁湘:才能透彻地了解,否则的话,你就始终把它认为是一个织锦的东西。

王亚蓉:对。

她欲建立中国服饰博物馆 重现“中国味”

解说:从东周的朱染双色织锦,到清代的绸缎绫罗,贯穿了中国近三千年的丝绸史。王亚蓉的心里、眼中、手上仿佛织出了丝绸精美般的中华服饰文化的历史。而她最大的梦想就是成立中国服饰博物馆,把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传承下去。

王亚蓉:沈从文先生来说,就觉得说中国应该考古发现越来越多,也是应该建立一个研究性的中国的服饰博物馆。说你就是摆着原来出土那些东西都一个颜色,都破破烂烂的,说一般人也没有说要建立一个平台,说人年轻人看到东西。而且包括原来我们在工艺美院上课,沈先生就讲,他特别反对就是说我们写生变化,到中山公园、故宫去画牡丹,动物园去画动物。完了回来写生变化。他说历史上有多少优秀的一代传一代的约定俗成的优秀成熟的图案,说学工艺的这些学生就应该一进学校,老师有意识的历代,每年你让他模一千个最优秀的图案,说五年毕业出来以后,说他再进行创作,一抬手一投足,说出来的都是中国味。

王鲁湘:这个博物馆一旦建立起来,不管建立在中国哪个城市,它一旦建立起来以后,我觉得全世界都会来看。

王亚蓉:对。

王鲁湘:因为刚才您已经说了,有将近四千年的考古实证的东西支撑它,然后还有这么多的文献资料的东西在支持它。应该说,那是霓裳羽衣、万国衣冠,非常的漂亮。

解说:中国丝绸文化瑰丽绚烂、千丝万缕、绵绵密密,成于工匠之手,传承代代精神。丝绸是中国千古物质文化的经典,是最体现中国工匠精神的产业经典。这些传世杰作都饱含千古匠心的启示,它们一定期望在千载之下得到回应。

《文化大观园》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王鲁湘【主持人专区】

首播:周六 12:00-12:30 

重播:周日 06:15-06:45 09:45-10:15

      周一 00:15-00:45 04:30-05:00

想看更多金牌时评、热点解读、主播风采、幕后猛料?嘘!悄悄加入凤凰私享会(IDphtvifeng),让小凤君带您走一走凤凰卫视的小后门。 

[责任编辑:孙雨萱 PV033]

责任编辑:孙雨萱 PV033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复织历史的女人 http://p0.ifengimg.com/pmop/2017/01/21/1cb33336-f690-4cc2-bcfe-f25e321fa012.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