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从胶片到“未来3D”—李安的光影记忆


来源:凤凰卫视

自动播放

核心提示:从默默无闻到国际化大导演,李安一直以谦和、隐忍的形象诠释着他对电影的理解。从影片《理性与感性》、《断背山》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再到正在热映的影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李

李安:电影议题就是我在思考的人生议题

解说:结束台北宣传后不到两周的时间,李安带着这份忐忑迎来了第一次小考,2016年10月14日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作为纽约电影节的展映影片,第一次全规格全片试映,李安在电影开始前现身影院,呼吁大家给《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次机会,用开放的心态来欣赏这部电影,10月15日外媒和影评人发出第一批影评稿,好坏评价两极分化,《好莱坞报道者》、《卫报》等6家媒体给出的专业平分平均分仅有58分,差评中甚至有人称这是一个奥斯卡导演的罕见失误,给予好评的《综艺》杂志的首席影评人说此片是一部有革命性意义的电影,有意思的是与北美不同国内公映后虽有争议,但仍以赞誉声居多,从豆瓣电影目前的平分来看,相较于李安李安往期作品低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但在中国观众心中与《断背山》得分持平。除开技术上的冒险,这部电影里依然能够找到让人熟悉的李安,就是在影片中回归人的本质面,做人性人情的交流与探讨,尽管《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故事取材于伊拉克战争,其实不难发现电影所构筑的核心并非是反战,而是一个年轻人在他经历战争后的成长与自我身份认同,电影里所有人物几乎都在消减英雄这个词语,正如李安一直在他的电影里消减每个阶段的他自己。

记者提问:我想要请问一下您是如何挑选你的电影的议题,就是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面对都很多事情包含一些之前的《推手》,或者是《卧虎藏龙》,您所拍的议题其实是非常广泛,我想问一下你如何是挑选议题并且如何创造它的新的结局。

李安:我怎么选择它跟我那一段时间我最关心的人生的议题还有我存在的价值吧,到底是什么,我要做那样的探讨,因为我在成长,我就让它自然的发生,我电影一开始的时候对我来讲我觉得孝顺这件事情很重要,我拍了三部电影,然后之后就,我就讲过去了,我会长大我自己也做爸爸了,也有别的事情,那最近这段时间就是人跟上帝的关系人跟神的关系我就会特别的注意,就很自然的跟我的年纪,跟我的阅历,跟我的工作有关系,那我讲的神不是某一个神,就是说人跟未知的东西的,一种情感结合,不是理性,理性解释不清楚,你又需要信仰,然后又不能解释它那时候,然后你人又碰到挫折,碰到各种东西,你没办法解释的时候你的心怎样去寄托,真假虚实的这种辩证那对我就很重要,它是随我们的成长我想每个人都是一样,过一段时间有一个东西你会觉得在抽象的领域里面你会觉得很重要,当你可以找到一个东西附身的时候就是抽象它有一个具体东西你可以把它演出来,有一些元素,有一些因素它这个碰那个可以来撞,所以看到我王佳芝,看到易先生看到邝裕民这3个东西我要撞出一个我想我最初演戏,真假虚实,人到底是什么是比较真的东西,是演戏是比较真的,还是说你生活上比较真,这个东西我在那个时候有兴趣,那我现在我不清楚为什么同性恋的牛仔这两个跟我有什么关系,可是我想也是跟这个《断背山》它是一个虚幻的东西,它是一个迷,那在那段时间浪漫的东西对我很重要,这种浪漫,包括《色戒》它也是一种对我很浪漫的东西,他我过了两部或者三部,我感觉也不需要什么浪漫不浪漫,我就想到神的东西,或者这段时间我对青春的逝去也好这个青春的这个就是纯真的丧失,对我来讲很重要,跟神我会结合,所以议题的选择也是你人生比较关切的议题吧,这个会谋和,但结局我通常会做假的结局可真的事情是还没有结局,你只是探讨,我觉得观众需要看到一个结局,不然怎么散场。

用电影反映生活的一种态度

解说:一直以来李安给人的印象都是谦和的、克制的、甚至隐忍的,即使在第二次摘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桂冠后他被拍到的仍然是在街边啃汉堡的样子,丝毫不锋芒毕露,只有在电影里才会一再挑战自己的极限,释放他的激烈与反叛。

李安:我这个人基本上还是,我是天平座的嘛,还是希望四平八稳的,哪一面倒了或者倾一点,我不会很激烈,所以有什么冲突,虽然我的戏剧里面是讲冲突的,因为那是为了检视人性,好看,可在生活上面我不太喜欢冲突,也可能你外面受气你表达不出来的话里面就会酝酿一个比较反抗的情绪,我的回应方式不是用言语不是用知识,而是用这种电影感应,生活里面的一种敏感度,就是在电影里面让他们感受到我的意思,我的我对你讲话的回应,是这个样子,电影就是我的工具吧,我的语言。

解说:李安一直说自己是个晚熟的人,而他对于自我导演身份的认同似乎也要晚一些,在拍摄了《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三部电影后,已进不惑之年的李安对于自己导演身份的认同的开端却始于在此之后的《理性与感性》,这是当时英文水平有限的他拍摄的第一部外语片,也算得上是他向国际影坛迈进的开端。

电影《理性与感性》片断:说变心就变心哪能算是爱,哪能任凭抹减,不,爱是永不褪色的印记,纵使有狂风暴雨也永不动摇

解说:1978年24岁的李安进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戏剧导演专业学习,在美国求学的他本想当演员,做导演一开始只是李安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只因为英文不太行而放弃了演戏。拍摄《理性与感性》时李安首次和一群毕业于牛津、剑桥或是莎士比亚剧团皇家资深演员的大明星们合作,《理性与感性》的内容又是英国戏剧与文学当时的李安对英文以及西方知识涉猎有限,让作为华人导演的他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巨大挑战。

电影《理性与感性》片断:你爱他吗?我不否认我觉得他很好,我非常尊敬他,我喜欢他。尊敬他,喜欢他。

李安:现在我回看比如说《理性与感性》没有这么难,可是那时候对我来讲拍一个英语片跟大牌的电影明星合作跟英国美国最好的就在那个时候就那样的团队,对我来讲那么职业的这种去做是一个挑战,英国文学是一个挑战。

陈鲁豫:我觉得当时。

李安:但现在看没有那么难,当时是挺吓的。

陈鲁豫:我觉得当时那个查尔斯王储问的问题特别好,你是如何安排这些演员们的。我觉得,我觉得他那个问题,他那个问题问得真的很好。

李安:他可能很了解。

陈鲁豫:因为哪些人都不是吃素的我们讲。

李安:吃人的,她们跟我们很不一样的,他一定要辩论,其实到个小酒吧,实际上不认识人,他一个什么事情拿起来讲,他要都要把它变作一个辩论的这个,这个模式,他才有行为,什么都可以辩论,我真的是吃不消。

《理性与感性》:李安找到了做导演的自我认同

解说:李安的自传,《十年一觉电影梦》中对这段经历如此描述到拍这部片子时我一直是在挣我的权威,从头开始一步一脚印地建立起我拍西片的本钱,1995年李安在执导完成这部《理性与感性》之后他才第一次在美国缴税,那时的他签了人生中的第一张支票,面值18万美元,对李安来说,在度过了此前赋闲在家等待机会的6年时间以及宛如游玩般的“三部曲”拍摄时光后41岁的李安才真正开始对导演这个职业有了自我认同。

李安:我从在那个之前《理性与感性》从来没有交过美国税,第一次签就是签了18万,就那张支票真签不下去。

陈鲁豫:有成就感吧?

李安:没有,就是痛心,没有想到别的,怎么这么多钱交出去,嗯,有了,其实拍完那部片子以后在那个之前在飞机落地以前要填那个,那个移民局的那个报表嘛,都要填职业这一栏对不对,那我电影我都填不下去,我拍前三部片我觉得好像在玩一样,我也没有办法面对我的父亲那个时候,一直到《理性与感性》我第一次感觉说我有一个职业就到了我签那张18万支票我心里开始平衡了我,我可以买房子,我可以当一家之主,我可以填我是电影导演了,我可以面对父亲说我独立了,我的命也不错,我再穷的时候我没有愁过钱,我就少花一点省一点,我在银行剩下23块钱,我是老二出生的时候一筹莫展,我也没有害怕说会流浪街头啊,我从来没有为钱工作过。

解说:虽说《理性与感性》对李安来讲在信心以及各个方面都是一个正面的鼓励,但是真正让他蜚声国际影坛的还是电影《卧虎藏龙》。

   《皇牌大放送》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首播时间:周六 21:40-22:45   

重播时间:周日 16:30-17:45

想看更多金牌时评、热点解读、主播风采、幕后猛料?嘘!悄悄加入凤凰私享会(IDphtvifeng),让小凤君带您走一走凤凰卫视的小后门。

[责任编辑:周坤 PV083]

责任编辑:周坤 PV083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2016-11-19皇牌大放送 从胶片到“未来3D”——李安的光影记忆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p0.ifengimg.com/pmop/2016/11/20/d0d3ea4e-50db-4209-8ef4-cf794bd43909.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