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民间竹木雕大师洪建华:以刀为笔 以竹为纸


来源:凤凰卫视

自动播放

核心提示:民间竹木雕大师洪建华创立“竹溪堂”,这是一个小型私人竹雕博物馆,故宫第一个永久收藏的现代竹雕作品就出自洪建华之手,他无师自通参悟徽派竹雕技艺,机缘巧合遇到王世襄老人,

无师自通参悟竹雕技艺 机缘巧合遇王世襄先生

解说:很多看了这些作品的人会以为,作者是有徽派家传手艺的老先生,但事实上,洪建华是1971年生人,他一无学历,二无家传,三无师承。洪建华成长于徽州地区的一个农民家庭,不同的是,他所在的洪坑村人杰地灵,明清时期出过18个进士,17个举人,村中还有五座大小各异的古牌坊,一座洪氏家庙,这些全是传统,典型的徽派建筑,耳濡目染,从小对雕刻感兴趣的洪建华,幼年起就开始无意识的感悟着徽派雕刻的神韵,他也因此拥有了独特的生命记忆。

王鲁湘:那什么时候你开始真正的转行?开始做这种精细的竹木雕的?

洪建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隔壁的一个伙伴,他是在歙县古建公司里,就是做油漆工,他和我闲聊时,他讲他认识一个木雕师傅,我那个时候一听就来劲了,我讲帮我介绍他看看师傅愿不愿意带我,你就和他讲有基本功的,我做木匠的嘛,拿过刀会磨刀,当时就和那个师傅讲,那师傅刚好接了一个工程,就是建筑,需要人,他说叫他来看看,他一看他说可以,所以就跟那个师傅学了。

王鲁湘:当时徽州包括歙县这边,还是有一些老的竹木雕的艺人,还都在是吗?

洪建华:在。当时我跟那个师傅学了三个月,他就没活干了,所以就又回来了,后来又到处自己再骑着车去找,还找了我们这边当地的一个,听说一个木雕的一个老师傅,他又做竹雕又做过木雕,他叫王金生,我当时就到他家去拜访他,我想跟他学手艺,他说你没事到我这里来看看,没事来做做弄弄好了,你要跟我长期学手艺,你就别学了。我讲为什么呢?他说你跟我学没饭吃,我自己是做一段时间,有时就做木做雕刻,没雕刻事做的时候,他说他要做油漆做别的。

王鲁湘:也就是在当时那个贫困的年代里头,只有学一门简单的手艺,反而有饭吃,学一门精细的复杂的手艺犯而不知道到哪要饭吃,是吧。

洪建华:对。

解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对竹雕一片痴心的洪建华,靠刻苦自学,成了一个竹雕好手,然而正如初学时师傅所担心的,手艺再好却挣不回吃饭钱,为了谋生,也是技高人胆大,洪建华竟做起了仿明清大家的竹雕,他的作品骗过很多懂行的收藏家,甚至有些还以天价出现在拍卖行上,但是在妻子和良友的规劝下,他退出了这个不透明,不健康的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审视,洪建华意识到,他不能辜负自己的这份手艺,不能在技艺上止于形似古人。

王鲁湘:这个竹雕我特别喜欢,第一个就是这个工艺是你们徽州的传统的高浮雕的工艺,再一个的话,这个题材啊是在古人没有的,古人不会把劳动人民农忙时候的,这个繁忙的这种,各种各样的这个劳动的景象给做到这个上头的,觉得那个好像不风雅是吧。

洪建华:对对对。

王鲁湘:那你怎么想起要雕这么一个东西啊?

洪建华:其实从我们雕刻来讲,我们大家以前都以为竹子只可以雕文人雅士是吧,因为感觉只有文人雅士才符合竹子的载体,其实后来在我不断尝试,感觉到其实不一定了,因为你只要用你的技艺,怎么把这个材质的特点体现好,其实是个讲究,再第二,因为这样这个竹子作为一种载体,作为一种我把我自己小时候这种丰收的场景,放在这个上面去,其实也是符合这个竹子的精神的,对吧。

王鲁湘:对。你看这个,仔细欣赏一下这个细节,你一共刻了多少个人物?

洪建华:这个我都没数过。

王鲁湘:你都没数过,我来替你数,1、2、3,数了,25个人物,我发现这里有一个小孩赖在地上哭哭闹闹的这怎么回事?

洪建华:这个就是描述我小时候,那时候因为跟着父母,他们中午都不回家的,都要拿饭送饭送到田埂去的。

王鲁湘:就剩你自己。

洪建华:所以因为我也是感觉到田埂玩得也,坐得也累死了,哭着闹着想回家。

王鲁湘:不想在外面晒太阳了。

解说:他无师自通参悟徽派竹雕技艺,初涉江湖他以假乱真骗过藏家,少年遇良师,他以清白为铭,以磨炼技艺为命,以刀为笔,他的竹雕作品不输前人,《刻刀下的生命记忆访竹雕大师洪建华》,《文化大观园》正在播出。洪建华的学艺之路没有师承,没有家传,小小年纪他怎么能做出蒙过藏家法眼的高仿竹雕呢?2006年他的竹雕作品被故宫收藏时,有专家评价其雕刻技艺炉火纯青,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明清大家,洪建华告诉我们,是一本宝书成就了自己。这本书就是文物鉴赏大家王世襄老先生著的《竹刻》。它深入浅出的对中国竹雕技艺的脉络,名家,名作做了梳理,洪建华得到这本书之后,如获至宝,他了解到竹刻艺术这么复杂,文化内涵是如此丰富,而且有些技法已经失传,这一切都令洪建华倍感痴迷,平日,他拿起书放下刀,拿起刀放下书,越刻越上瘾,十多年的时间,他整个身心沉浸在竹雕艺术中。不可思议的,他的双手竟然将几近失传的徽派竹雕技艺找回了。洪建华的手艺越练越精,在竹雕界的声望也越来越大。2006年,机缘巧合,他终于见到了王世襄老人,对这个因看了自己一本书而改变命运,并传承了徽派竹雕手艺的年轻人,王老语重心长,此次见面洪建华除了深受鼓舞,还从老人身上悟出为人为艺,要秉承竹子高洁的品质。

王鲁湘:王世襄先生给你题了“竹溪堂”三个字。

洪建华:对。

汪晓明:那您什么时候见到了王世襄先生呢?

洪建华:我是2006年吧,那一年刚好我去北京嘛,在一个展览会上,一个偶然的一个机会,一个老师就和我聊天,他说你东西雕的这么好,你是跟谁学的,我和他讲我的渊源,再和我讲到王世襄先生的这本书上,我说我一直有个心愿就想能见到王世襄先生,他说我帮你约约看,所以很多东西机缘巧合,就也是这么巧,现在一约王世襄先生他也答应见了,他以前说不见人了。

王鲁湘:对。那我们都知道了,王世襄先生是著名的一个文博大家了,是吧。

洪建华:对。

王鲁湘:而且特别对过去民间的很多工艺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位老先生,去研究古文献,很多的东西就失传了。

洪建华:失传了。

王鲁湘:那王世襄先生给过您什么具体的指导吗?

洪建华:我就随身带了两三件作品去给他看了一下,一进门他就是看了,他说这个作品他看到过,他说我的传统的基本功功底很深,能做出这个样子真不容易了,特别是从他的一本书上得到这种启发,希望我继续努力,增加点文学方面的这种常识和修养。

王鲁湘:对,他这是说的很准的,其实我们过去传统的这个民间的艺人呢,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其实缺的就是文化修养这块。那您后来怎么在这个文化修养这块给自己补课的呢?

洪建华:因为我们有时候去听一下一般的培训啊,听一些老师讲课,再加上自己没事买点书看看,反正书看了也是乱七八糟的。因为自己平常的兴趣比较广泛嘛,对雕刻本身爱好,对收藏,对什么东西都有点兴趣,所以就买的书也比较杂。

王鲁湘:但实际上还是不超过这个范围的。

洪建华:对,还是在自己的框框范围,因为我感觉到从事一个雕刻,这个传统技艺的人,其实看的书也要玩得杂,因为你一旦不玩得杂,其实你很多方面的营养是从各方面汇聚过来的,你盯到一个方面去看的时候,你会进入一个死胡同。

王鲁湘:对,其实书永远没有读得多,也没有永远没有读得杂的时候。

洪建华:对。

《文化大观园》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王鲁湘【主持人专区】

首播:周六 12:00-12:30 

重播:周日 06:15-06:45 09:45-10:15

      周一 00:15-00:45 04:30-05:00

想看更多金牌时评、热点解读、主播风采、幕后猛料?嘘!悄悄加入凤凰私享会(IDphtvifeng),让小凤君带您走一走凤凰卫视的小后门。 

 

[责任编辑:胡玥 PV082]

责任编辑:胡玥 PV082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2016-11-05文化大观园 刻刀下的生命记忆——访竹雕大师洪建华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p0.ifengimg.com/pmop/2016/11/05/40f518e2-63cc-455d-891d-498fa89bc44c.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