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红军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看“破译三杰”登上情报舞台


来源:凤凰卫视

自动播放

核心提示:1932年,曾希圣和曹祥仁通过不断地努力将当时国民党军使用的通讯密码“展密”全本贯通,“展密”的破译意味着红军打通了一条飞跃性的获取情报的崭新

核心提示:1932年,曾希圣和曹祥仁通过不断地努力将当时国民党军使用的通讯密码“展密”全本贯通,“展密”的破译意味着红军打通了一条飞跃性的获取情报的崭新通道。之后,年轻的邹毕兆也被调了过来,加入红军电报破译的队伍。“曾曹邹”从此联手成为著名的“破译三杰”。

凤凰卫视10月10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八十年前一条红飘带从地球的东方慢慢掠过,血火交织铁流奔涌,这就是著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顾名思义,“长征”就是“长途征战”,古人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行军打仗需要情报的支撑,那么当年中央红军粉碎蒋介石的数次“围剿”,特别是长征的途中处于流动作战状态的红军到底是怎么样获取那些重要的军事情报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开始讲述的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传奇,长征密电。

乐宜战役后 曾希圣搜到电报 如获至宝

解说:1932年8月红一方面军也就是后来的中央红军凌厉出击,在江西抚州地区发起乐宜战役,两战两胜,于8月21日攻占了宜黄县城。

胡美凤(江西宜黄县委党史办主任):守城的就是国民党军的高树勋部,二十七师,就是两个旅,大致有将近四个团的兵力扼守宜黄县城。经过激烈战斗,一直到21号的凌晨三点,红三十一师从我们的西北门攻入县城,而且是占据了各个据点。

解说:战斗结束后,时任中央红军总司令部谍报科科长的曾希圣行色匆匆赶到宜黄县城,走进刚刚被红军占领的国民党师部,一通翻箱倒柜,好像在搜找着什么重要的东西。

曾小红(军委二局局长曾希圣之女):打胜了以后呢,师部啊被我们打了,父亲带着人冲到师部,就冲到了机要室里面,到处找啊,父亲就找啊找啊,最后找到有一份是已经翻译了,译了三十多个字的一个电报。

解说:曾希圣湖南资兴人,1904年出生于一个耕读之家,1931年12月曾希圣从上海中共中央机关经香港辗转到达闽西苏区,出任红军总司令部谍报科科长,负责红军的情报侦察工作。

曾小红:他在1925年的时候就写了入党申请,那个时候共产党非常红火,但是有些党员就嘲笑他们,这个时候共产党这么吃香你们就来了,好像有点投机的样子,父亲当时一气之下就把入党申请书撤了,结果没多久1927年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很多共产党员被杀,当时气氛非常紧张,但在这个时候父亲坚定地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所以他在这个时候加入就证明了他对党的坚定的信念。

解说:1932年2月,曾希圣刚刚来到苏区两个多月,时任红三军团军团长的彭德怀奉命率部强攻江西赣州,赣州战役打响。但由于情报失误,结果惨遭失败。

曾小红:赣州这次损失得非常惨重,一个师长牺牲了,然后几个团长,还有一些领导都牺牲了,牺牲了三千多红军,所以这场战役给父亲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他非常内疚,说这个情报的来源要这样搞下去的话,那不打败仗才怪呢。

解说:原来在攻打赣州之前,红军谍报科科长曾希圣派人化装混入城中,把国民党军在赣州的兵力部署侦察得一清二楚。

邹雪芳(军委二局破译科副科长邹毕兆之女):据曾希圣说他们的副科长好像都被别人俘虏了,被杀害了,所以有风险,情报也可能不太全面。当时了解赣州城的兵力是多少的时候,了解是对的,没有错,曾希圣了解的是对的,但是打赣州城当天的前一天晚上敌人增了兵,这个情况我们没有了解到,所以还是按照原计划打。

解说:果然战斗打响之后坐镇江西的蒋介石爱将陈诚迅速调集部队驰援赣州,结果可想而知,红三军团腹背受敌数千将士血染赣水,最后在红五军团的全力增援下遭受重创的红三军团才突出重围,战斗结束后,性格暴烈的彭德怀把一腔怒气撒向了谍报科长曾希圣。

邹雪芳:彭德怀据说是发了脾气的,说你们怎么提供的情报,情报不准嘛,但是这个事也不怪曾希圣,没有办法,你这个谍报人员进去他跟不上,跟不上战场上瞬息万变的敌情,所以曾希圣也是在这上面吃了败仗,吃了亏的,吃了教训,当时就是曾希圣说嘛,就这个失败了,就反思,把自己锁在房子里面几天几夜不出来,反思这个事。

解说:焦急之中,善于动脑筋的曾希圣突然想起他在武汉做地下工作的时候电报局的一名报务员曾对他说过密码电报是可以破译的,他心头一亮,我们为什么不能通过破译敌人电报获得情报呢。

曾小红:他就跟周恩来总理啊,跟朱德啊,跟这些人汇报,跟毛泽东说,我们能不能破解这个情报。这样呢,他们觉得很好,能够想办法要把它解了,然后每次战役,他都要派人去收集这些看有没有密码本,但是从来没有搜到过。

解说:曾希圣这次来宜黄城就是想搜集一些敌人仓惶逃跑时遗弃的机要资料,特别是电报的通信密码。此时曾希圣不停地翻看着这封电报,如获至宝。

曾小红:因为它上面有密码,下面有译好的字,这个父亲一看他觉得是有希望,父亲是非常爱动脑子的人,他不满足于我执行上面的命令,尽管中革军委没有对父亲有什么批评啊有什么指责,他们也知道这个情报不是那么容易搞的,但是父亲就要想点子。

解说:电报还没有译完,只有短短的三十多字,表面看来几乎没有任何价值,可是在曾希圣的眼里这其中极有可能隐藏着天大的机密。

无线通讯技术应用于战场 红军缴获“半部”电台

陈晓楠:这封没有译完的电报果真隐藏着天大的秘密吗?按照常识,在一般人的眼里除了已经译出的三十多字剩下的无非就是一行一行的阿拉伯数字,但是此时爱动脑筋的曾希圣站在江西宜黄县城里心情却是异常激动,这到底又是怎么回事呢?密电果真能够被破译吗?

解说:原来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硝烟散尽,无线电通信技术方兴未艾,电报破译战也随之浮出水面。此后的对垒双方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空中电波,通过破译电报迅速、高效、准确地获取重要情报。

伍星(红军无线电侦察技术研究专家):无线电侦察就不一样,它是敌人一发报我们这儿就收到报,所以就是非常地快,它时效性非常高,时效性高,就是它这个及时、安全,还有经济,就是这是无线电侦察的一个特点。

解说:1928年10月,中共“六大”之后,周恩来独具慧眼,在中央特科里特别增设了第四科,无线电通信科,科长李强。而早在北伐时期蒋介石已经意识到无线电通信的重要性,1926年9月蒋介石率领北伐军进入江西讨伐号称“东南王”的直系军阀孙传芳,战斗一开始异常激烈,双方打成胶着状态,此时无线电通信派上了用场。

孙果达(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教授):他一看形势不对就建议起用无线电报调动军队,否则的话,你说要打电话要派人送信了那是没时间的,也说不清楚,那么起用这个电报一起用了以后呢,双方即刻就能了解,所以很快调动部队形成反击了,打胜了这一仗。

解说:这一仗蒋介石通过无线电下达命令,急速调来援军,把孙传芳打得一败涂地,可以说是“无线电波第一仗”。

孙果达:所以这个大概是无线电通讯最早在战争中在中国最早起的重大作用,那么至少以后大家都用无线电报,无线电报蒋介石也用的,别的军阀也用。

解说:于是1930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设立了特别机密电务技术股,股长黄季弼,从此国共两军之间的空中较量开始徐徐登场。

孙果达:但是有个问题,就是电报讲出去快,但是它是“双刃剑”,别人也能听啊,频道对准了也能听见,所以就搞密码。

解说:而在最初谁也没有所谓的密码,国民党电台也不进行所谓的“加密”,当时保密意识单薄的国民党军电台人员有时居然使用明码进行通信联系,甚至通过无线电通信相互之间嬉闹调侃。

孙果达:最早国民党军队里的是没有想到要用这些东西,因为报务员都是小年轻嘛,随时戴着耳机就像现在玩儿手机一样,没事情就问问对方,朋友你在哪里啊,问别的部队,他随时可以跟别人联系,就像现在手机你在哪里发信息,就是明码。他们喜欢玩儿,那么这些东西我们听到以后呢就知道了这个部队在哪里,这个部队在哪里,明天准备到哪里去,现在在吃饭还是在睡觉,都掌握了。

解说:1931年1月,蒋介石对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结果惨败,国民党军前线总指挥张辉瓒被活捉,首战告捷毛泽东诗兴大发,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渔家傲》,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就在这次战斗中红军同时俘虏了十名国民党电台工作人员,还缴获了“半部”电台。

曾春生(江西宁都县委史志办副主任):当时因为是我们的红军战士他不认识这个东西,也不懂这个东西,从来没看过,而且当时他们冲进张辉瓒师部里面电台还在叽哩呱啦还在讲话,当时红军战士也是出于对这个阶级仇恨他是用枪托就把它砸坏了,结果砸坏了砸坏了什么,砸坏了发报机,只剩下那个收报机,所以最后成为党史上就称为“半部”电台。

    《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陈晓楠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 20:00-20:30

重播时间:周二至周六 09: 00-09: 35

          周一至周五 16:15 – 16:50

想看更多金牌时评、热点解读、主播风采、幕后猛料?嘘!悄悄加入凤凰私享会(IDphtvifeng),让小凤君带您走一走凤凰卫视的小后门。 

[责任编辑:胡玥 PV082]

责任编辑:胡玥 PV082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2016-10-10凤凰大视野 长征密电(一)破译三杰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p0.ifengimg.com/pmop/2016/10/11/765dd079-36a3-40e6-ad7b-700950c25c9d.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