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滇黔公路的唯一通道二十四道拐一建成 日本兵就傻掉了


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要:1935年日军虎视平津,此时中国的西南边陲经济落后,为打通贵州至昆明的交通国民政府决定对滇黔公路部分路段进行勘探施工,39岁的邹岳生受西南公路局局长曾养甫之命来到晴隆。几十年后,当邹人倜得知

核心提要:1935年日军虎视平津,此时中国的西南边陲经济落后,为打通贵州至昆明的交通国民政府决定对滇黔公路部分路段进行勘探施工,39岁的邹岳生受西南公路局局长曾养甫之命来到晴隆。几十年后,当邹人倜得知伯父在航展中做出的贡献时萌生了了解伯父走进伯父的想法,他一次次来到伯父设计修建的抗战公路,探访伯父踪迹。2016年1月4日邹人倜再次出发前往贵州省黔西南州的小县城晴隆,同行的还有第一个确定二十四拐具体方位的,抗战学者戈叔亚,他们一起踏上这条邹岳生修筑的弯曲山路,寻访先辈足迹。

凤凰卫视9月24日《我们一起走过》,以下为文字实录:

蒋仕民:我叫蒋仕民,我是晴隆本地人,我今天已经七十四岁了,我呢曾经画了一幅二十四道拐的油画,在画了过后又在上面注了有一行眉批,“史迪威公路”,经过我县二十四道拐,乃盟军为了进攻侵略日军而修筑之,因盟军副司令是美国陆军中将艾伦·史迪威,故得此谓,我现在希望更多人了解二十四拐抗战的这条路,让它更进一步的扬名世界。

解说:2015年邹人倜收到了为奖励伯父邹岳生在二战期间设计、修建抗战公路,做出的突出贡献而颁发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勋章,此时邹岳生已经去世50余年。

邹人倜:这个呢,对我们来讲是心中无限的一种安慰,老人家在天之灵现在应该是可以安心了。

解说:伯父一生从事公路铁路建设,被称为公路巨子,参与或主持修筑了七条抗战公路,文革时邹岳生不堪受辱,离家出走后失踪,离世,此时正直青年的邹人倜却沉浸在文革的狂热浪潮中。

邹人倜(邹岳生之侄):我一直悔恨我自己,我看我当时写的日记,就是1966年9月10号那一天,我的大伯父离开咸阳上火车站,我的二哥送他,抱头痛哭,送他走的那一天我在日记里写的什么,我们要跟着文化革命的旗手江青,那时候我已经28岁了,不如现在18岁的青年的智商,所以我一直是怀着十分内疚心情,他在对人世间已经绝望的时候已经走投无路的时候我在这里还讲造反有理,永远忘不掉这一幕。

39岁的邹岳生 受西南公路局局长曾养甫之命来到晴隆

解说:几十年后,当邹人倜得知伯父在航展中做出的贡献时萌生了了解伯父走进伯父的想法,他一次次来到伯父设计修建的抗战公路,探访伯父踪迹。2016年1月4日邹人倜再次出发前往贵州省黔西南州的小县城晴隆,同行的还有第一个确定二十四拐具体方位的,抗战学者戈叔亚,他们一起踏上这条邹岳生修筑的弯曲山路,寻访先辈足迹。1935年日军虎视平津,此时中国的西南边陲经济落后,为打通贵州至昆明的交通国民政府决定对滇黔公路部分路段进行勘探施工,39岁的邹岳生受西南公路局局长曾养甫之命来到晴隆。

邹人倜:所以我看那个资料就是曾养甫啊,曾养甫是北洋大学1923年毕业的,他从美国留学回来以后不是开始就在浙江当过浙江省的公路局局长,或者交通厅厅长,他那时候就主张就赶快休西南的路,后来国民政府采纳了他的意见。在古代的时候它本身就是茶马古道,茶马古道那是羊肠小道,那是这样那么一个小道,要走到这里它最接近的地方就是从这个到了,鸦关(距晴隆县两公里),往云南去的时候就这么一条路下来的话是最便捷,如果不走这条路的话要绕很远的路。

解说:邹岳生和测量队,最后决定避免绕路,而是在陡峭的山路上修建一条直通昆明的公路,邹岳生字峻五,1896年生于江苏省阜宁县,1924南从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科毕业后终生从事公路、铁路、桥梁和军用机场建设,在来到晴隆之前,邹岳生已经在华东五省修筑过京杭公路、杭徽公路、浙闽公路的等不下十条公路,然而晴隆山的陡峭地形与华东有很大不同,之前的修筑经验派不上用场,邹岳生只能多次深入山中考察,寻找解决方案。

邹人倜:这个坡道啊,坡道是角度它是60度很陡的一条坡道,从它那个下边山下的原点,到顶上的话直线距离是360米,360米,在这么一个情况下要拐多少拐,才能够安全的把这车开到顶端,这一点是很有难度的。他在这里呢设计这个路的时候是说一共就拐了24道拐,这个车呢就比较顺畅的来走,要不然的话这车子走路就憋住了,是吧,这一点应该说这个设计师是胆量很大的,他是这种魄力。

解说:贵州省素有“地无三尺平”的称,邹岳生发现修筑路段全县无沙可觅,没有沙子无法修路,邹岳生命工人把大石块敲成小石块,小石块敲成十屑,用于铺路,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

邹人倜:山上满是石头,用石头把他敲碎,碎石头再敲成粉状,用这个来代替这个沙子,那么就费工很多,当时国民政府对这每一条路啊它有个预算的,它是每一公里还是每一华里的路啊它是三百块大洋的这个预算,后来呢,就是这个当时我的大伯父是又兼这个黔滇公路的总段长,他就跟上级反映说这个太费工太那个,说要求增加一点费用,预算,后来呢上级审查了以后每一公里或者每一里就又增加了一百块大洋,可见啊当时修这个路的时候它的客观的条件是非常差。

解说:二十四道拐的修筑耗时一年,过程中邹岳生及施工队召集了晴隆县城所有能够出动的劳动力,全县能拉能驮的牲口也几乎全部上阵。

二十四道拐的修筑耗时一年 全县能拉能驮的牲口几乎全部上阵

邹人倜:他那个帽子呢戴的那个叫考克礼帽,就是那个毛主席到重庆谈判时候戴的那个帽子,又叫做拿坡仑帽,那个拿坡仑帽呢就是下雨的时候可以遮得雨,太阳出来可以遮阳,他手里头又挎一个拐杖,就是弯头的那个拐杖,弯头拐杖他那时候很年轻,上山的时候不用拐杖,但是下山的时候必须要有个拐杖才能支撑着,有一次他骑马,骑马的时候他从马上摔下来,那个脚扣在那个马镫子里头马把他拖了几丈远,拖的皮开绽,那时候差一点送了命,后来他的部下他的员工就说你可以坐滑竿,是吧,滑竿他说坐滑竿还要人抬,他说不坐,他就还是坚持用这个骑着马上山去,在1935年开始一直到1945年10年在云贵大山里头。

解说:1936年夏,二十四道拐全县竣工,国民政府派出由180位各界人士组成的“京滇公路周览团”到达晴隆,称赞新建的山区国道因地制宜,勘探设计品质“除湘省外无出其右者”,从此这条横贯东西的运输线成为了南京至西南昆明之间万里通道的咽喉地带。公路建成后邹岳生离开晴隆,陆续转战湘、桂、黔、滇以及缅甸和印度,十年时间里奔波于西南的十万大山之中,参与或担纲修建了中越、滇黔等公路,以及洋街、桂林、柳州等六个机场,实现了书生报国的抱负。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几个月后美国陆军中将史迪威奉命来到中国参与指挥盟军援华队日作战,随史迪威而来的还有大量物资装备,而此时援华物资想要送到抗战前线只有一个选择,滇黔公路上的唯一通道二十四道拐,然而由于地势原因二十四道拐的险峻难行的令很多司机望而却步。

戈叔亚(二战滇黔抗战史专家):邹老师我原来听说过这个当年抗战时候那些司机,从我们云南来,运物资来到这个二十四道拐的时候他们那个司机开这个地方,因为这个路险,非常紧张,开到上面去全身一身汗,很紧张,然后上去以后司机就瘫掉了,马上都要抽口烟才走,那么有些司机的话下坡的时候还遇到过这样一个事,南桥技工有一个老司机叫王亚六,他说他开的一个小车队他在前面开,结果开到这的时候嘭看见前面就翻了一个车,那个车翻的话是他在后面的一个车队的一个司机,他就感到很奇怪,说是你这个车子开到我的后面为什么他就在前面翻了,那我们大家就分析,他就说是,比如说他开到这里的时候那个车就滚下去了,滚下去之后他也不知道他就开下去,结果发现他的车子跑到前头去了。

邹人倜:跑到前头去了。

戈叔亚:所以说就说明二十四道拐这个地方的话呢是很艰险的。

解说:进入抗战后期,二十四道拐的石子道路由于长期运输,路况极差,造成大量翻车事故,为此美军1880工兵营移驻晴隆协助修整二十四拐公路。班级世纪过去现在的二十四拐上还可以看到当年美军为防止塌方放逐的美军墙。

戈叔亚:你看这个墙好像很结实,我听说这个水泥是不是人家美国人从美国带来水泥,您听说过没有。

邹人倜:这个水泥叫士敏土,英文叫士敏土,这个都是当时中国不产的,都是从美国(来的)。

戈叔亚:所以说叫做洋灰,我记得小时候我们都叫洋灰。

邹人倜:对,都是从美国,从缅甸那里过来,我看那个资料的话美国援华物资都是从旧金山万吨货轮一次运到这个仰光海港上岸,上岸用火车运到那个臘戌,臘戌再搬下来以后用汽车,经过缅甸公路昆明然后到了贵州,必经这个地方,然后再送到前线,送到陪都重庆。

戈叔亚:是,所以说这里是必经之路,真不容易。

邹人倜:美国工兵营到了这里以后他对这个二十四道拐这个安全隐患肯定做了一个仔细的调查,你比方说这个美军墙,这个美军墙呢上面呢它是两个山包,形成一个漏斗状。下大雨,暴雨的时候这个水,雨水啊就从那里冲下来了,冲下来了就可能就把路基啊这个边上就冲坏,所以呢它这里建了一个墙,建了这个墙,这个墙的石头啊它都是五边形的,就是五角的,它镶进去以后非常牢,你看现在这个美军相从1943年它做起吧,现在都几十年了。

邹人倜:这条路美国叫做二十一拐 中国叫二十四拐

戈叔亚:我在英文当中我就发现你要用英文的21coves就可以查到这条路,美国叫做二十一拐,后来我在资料上看呢为什么我们叫二十四拐,他们叫二十一拐呢,就是美国工兵来了以后呢那么他们就提出一个方案,就觉得二十四拐有些地方的话太险了,可以稍微调整一下,把这个拐数就缩下了,就减少了几个拐,那么他们就提出一个方案,当时后来就同意了,就修,修了以后呢所以现在在英文里面呢叫这个地方呢是叫二十一道拐,我们老百姓还是按照我们一开始沿用的说法叫二十四道拐。

解说:在二十四道拐建成之后所有路段的维护、保养都由后来的美国公路工程部队完成,此时邹岳生已经出发到缅甸,负责滇缅铁路部分路段的修筑,他连同云南各族民工十多万人冒着生命危险亲往督工,终于如期完成任务,然而就在铁路即将完工准备投入使用时远征军入缅作战失败的消息传来,为免资敌蒋介石不得已下令炸毁已建成的桥梁、桥墩,破坏路基,隧道。邹岳生只能跟随部队撤退回国,邹人倜说伯父一生对痛心疾首的莫过于亲眼见证即将建成的滇缅铁路在一片爆破声中化为烟尘,滇缅铁路功亏一篑后为保障国际通道畅通无阻,国民政府当局决定另修中印公路,而这条公路也成为了行使在二十四道拐上运输卡车的主要来源。如今的二十四道拐虽然历经八年抗战和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侵蚀,仍然保存完好,现在还有车辆行使,我们也开车由山下出发历经24个弧形弯道跑完了全长4公里的陡峭山路。然而在终点处邹人倜却提出了一个疑问。

邹人倜:这个地方我已经第四次来了,我从下边第一道拐到在二十四道拐一下去然后我每一道拐我都拍了照片,一拐都不少,后来听戈老师说美军到这里来修掉了三个拐变成二十一道拐我就想那修下去那三个拐在那个地方修掉的,他不是有美军的那个工兵营,他有一个图纸,要有机会能看他这个图纸把这个疑问、疑惑能够去掉就好了,你看这是在二十四道拐,我们刚才在下面是第一道拐,我们沿路的话已知数过来在二十四道拐,一个不少。

解说:1942年后无论从缅甸还是从印度出发的援华物资都要先抵昆明,再经过二十四道拐运往前线和陪都重庆,直到日本投降后一个多月在二十四道拐上还奔跑着拉运援华物资的卡车,然而因为种种原因这条路却在后来50多年的时间里仿佛突然消失再没有人确切知道它在那里。

戈叔亚:我们当时云南省电视台准备拍一个片子,拍滇缅公路的片子,那么就找了大朗德人做了准备,后来当时导演就提出一个设想,就说我们找到这张照片的那个地方再把新老照片进行对比,再沿途进行一些采访,觉得这个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所以说那个时候我们就前前后后找了几次,然后又问了很多专家学者,专家都说是在滇缅公路上有些说是在怒江两岸,有些说是在澜沧江两岸,结果就没有拍完,没有找到。  

解说:1945年3月6日,美军随军饥饿约翰·阿尔倍特沿史迪威公路抵达晴隆在当地向导的协助下,登上在二十四道拐对面的山崖,拍摄了这张闻名世界的照片,但是由于阿尔贝特将这里误认为是在抗战时期担任运输援华物资的重要滇缅公路,所以将照片拍摄的地点备注成“在滇缅公路上”。后来戈叔亚寻找在二十四道拐也是通过这张照片,不同的是他是在一本日文书上的这张照片旁看到了如下一段文字,在前往困惑于物资不足的重庆途中正在通过中国安南附近恶名昭著的“21弯”险路的美陆军输送部队的卡车,“安南”两个字点醒了戈叔亚,贵州省黔西南州的晴隆县古称安南,这两个字与日文原文的记载相同,戈叔亚决定到贵州走一趟,他在贵州的长途客车站拿着照片向挂着“安顺--晴隆”牌子的客车司机打问结果非常简单,所有人都明白地告诉他照片上的地方就是晴隆县,

戈叔亚:老司机任何一个人你只要跟他说是不是在贵州老司机就非常肯定的说就是在贵州,他说我们那个时候爬这条公路的时候很难爬,爬上去以后都很累,有时候还要停下来抽口烟,当然我也问了一些老兵,那些老兵的话呢是徒步去抗战的,那么他们说他们也走过这条路,所以说那个时候我就过来。

解说:2013年晴隆县政府在当年阿尔贝特拍摄照片的地方修建了在二十四道拐观景台,在这里可以重现当年照片中的景象,戈叔亚说自己第一次来到此处还是十多年前如今已大不一样。

戈叔亚:我来了很多次,都没有今天这么好,因为它这里经常有雾。

邹人倜:我也是第四次来,今天是最好,今天是最好,但是你要想一想,这一条路100多辆的美国的十轮大卡满载着军火从这里这样子走过来的时候那是什么一个气氛。

想象一下100多辆的美国十轮大卡满载军火经过的样子

戈叔亚:2001年的时候我来找这个在二十四道拐的时候,后来我到了这个晴隆的时候呢,我就租了一个小三轮车,他就带着我就从县里边就一直就下到下面来看,看了以后我们感到很激动,然后当时我就想,我拿着那张照片我就说是在什么地方拍,后来大家都说是在这个地方拍,但是那个时候没有路嘛,我们就不知道走,后来我就跟那个小师傅说那个小师傅姓江,我说你能不能第二天带着我们到这个地方来,后来说好了第二天他又带着我们就来,来了以后爬到那个山上,然后又从那个山上就这样慢慢的就这样,就坐在地上,就这样一点一点爬的缩下来,缩下来就到了这个地方,然后就在这看,看,那个时候是早晨,一直等到下午两三点钟的时候太阳直射的时候我们才拍了一张照片,拍了一张照片,我就给那个广东的那个那个叫做《南方周末》,我就跟他说,我找到在二十四道拐了,后来那个人说是你知不知道你这个是一个新闻啊,赶快发消息就发了这个消息。

解说:戈叔亚的文章发表不光在国内在世界范围都引起了轰动,许多外国人找到他向他求证此事,我把这张照片就给了很多日本兵,给了很多外国朋友看,那些美国朋友第一句就是告诉我这个在二十四道拐在云南滇缅公路的什么地方,人家就这样说,我就说这不是在滇缅公路上,是在贵州,我告诉了很多日本兵,日本兵马上就傻掉了,因为日本兵他们就觉得他们到缅甸到云南去作战完全就是为了切断这条路,他们也认为这条路,他们日本人所有报刊杂志上都说这条路是在云南, 在滇缅公路上,他们一下说到贵州,他们就完全就傻了都不可理解,为什么会在这个,这个在贵州呢,  这个就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其实是在战争结束以后,慢慢的,因为这条路太具有象征性了,它表示着我们这中国的抗战的艰难嘛,所以说呢很多学者不光是中国学者、美国学者,还有其他各个国家的学者,都把这条路看成是滇缅公路,看成是史迪威公路,这个地方发现以后又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就说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到底是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包括不包括这个贵州,那么我研究的这个结果,我是这样认为的,滇缅公路实际上是从缅甸的臘戌到昆明,那么史迪威公路实际上是从印度的利多小镇到昆明,也就是说它是利多公路加上滇缅公路的云南部分,那么尽管我认为它还是不属于就是实实际际的滇缅公路和这个史迪威公路,但是它是可以说是史迪威公路和滇缅公路的一个延长线。

邹人倜:所以你刚才说的这个呢我非常认同,就是说滇缅公路是1938年建成到1942年5月,这个5年滇缅公路的运输了大量的盟军的物资,运输了50多万吨,然后经过昆明还是通过这个到了贵阳,到重庆到前线,这是1942年5月份之前的状况,1942年5月滇缅公路被切断了以后,马上就驼峰航线就大量的增加了运输机,这是罗斯福总统下的令,一次就是增加了150架的那个大型运输机,那么这是1942年的5月份,那么驼峰航线的运输的物资基本上都是在云南的几个机场卸下来的,卸下来以后呢他仍然用汽车还要经过这个,也就是说前头呢滇缅公路的物资要经过这里,后头驼峰航线的物资仍然要经过这里,就形成一个什么,我说的Y形的,Y形的,最后呢这个线就是Y的这个直的,就是指的这条路。

戈叔亚:后来史迪威公路打通以后,运了10多万物资,到最后还是要经过这里,再运往前线。

解说:在观景台上,我们偶遇了几位正在对二十四道拐进行山体测量的工作人员,这引起了邹人倜的注意。

曹衡(山体测量人员):地点二十四道拐,这个是用度分,这个经度和纬度可以用度分秒,也可以用度分,但是一般国际上我们用度分来做,度分就是250度49.37分,时间1月五号,地点二十四道拐,高度是1613 ,GPS精度是5米,正负5米,这就是它的坐标。我们今天来也是在这儿做一个初次的一个来勘探一下,究竟看看这儿的一个情况适合搞什么,我们可以搞成什么,我们今天也刚从北京过来。

邹人倜:从北京过来?

操衡:早上走的,刚到这儿。

邹人倜:那是国家体委吗?

曹衡:对,我们是体育总局的,就是搞汽车运动的。

邹人倜:幸会幸会。

《我们一起走过》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姜楠

首播时间:周六 10:35—11:30

重播时间:周日 01:10 05:20 15:30 21:40

想看更多金牌时评、热点解读、主播风采、幕后猛料?嘘!悄悄加入凤凰私享会(IDphtvifeng),让小凤君带您走一走凤凰卫视的小后门。 

[责任编辑:李宜晓 PV079]

责任编辑:李宜晓 PV079

  • 笑抽
  • 泪奔
  • 惊呆
  • 无聊
  • 气炸
2016-09-24我们一起走过 寻访英烈——“公路巨子”邹岳生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p0.ifengimg.com/pmop/2016/09/24/b7d6de78-a3de-4592-9769-78d2c85358cc.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