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萧军曾狂言:鲁迅是我的父辈 毛泽东只能算大哥


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20世纪30年代奔赴延安的人们则是一群怀揣着抗日救亡理想的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他们到延安为的是给革命理想一个落脚点,其中不乏一些大牌的文人作曲家。凤凰卫视10月6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

解说:来到延安后,何其芳很快加入共产党,并以二十六岁的轻轻年纪担任其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教员的工作,同许多来到延安的青年人一样,何其芳也强烈要求随部队到战争前线去,然而一段前线的经历却使他敏感的心受到了刺激。

梁向阳:(何其芳)当时很狼狈啊,有一天晚上急行军,日本人开始突袭,当时他们部队要转移急行军,何其芳那天晚上他把眼镜丢了,找不到眼镜他是一个高度近视眼,找不到眼镜以后怎么办,在别人搀扶之下,才能狼狈逃跑。

解说:在前线的狼狈遭遇让何其芳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他感到自己在前方是一个没有用处的人,在流丽缠绵而又略带伤感的诗作《夜歌》里他写到,我是如此喜欢做着一点一滴的工作,而又如此喜欢梦想,我是如此快活地爱好我自己,而又如此痛苦地想突破我自己,提高我自己。与何其芳难以名状的忧郁相比,同为鲁艺文学系教员的周立波以他生动的讲课风格和他著名的名著选读课在延安的教学场上一时风光无两,这位后来写出了《暴风骤雨》《山乡巨变》的著名作家以他丰厚的外文底蕴,给延安这座小城带去了巨大的文学福利。

贺桂梅:上课铃声一响,大家就拿着各种各样坐的东西,就在操场里面坐下来,但是在中间留出一米左右的空地,放着一个高脚凳然后接着说立波同志就从东边的甬道走来了,然后再同学们的欢声笑语里面,他就像是过银河踩着石头跨着石桥那样,就是踩着空地来到中间然后坐下,然后那个同学就说,一顿丰盛的精神晚餐就开始了。

梁向阳:我看到木武清先生,有一个回忆文章他说周立波那个时候讲什么,讲《红楼梦》,讲《安娜·卡列尼娜》,对他印象非常深,他们当时同学好多都记住什么,安娜·卡列尼娜,眼睫毛长什么样,神色是什么样的都记住了。

贺桂梅:周立波讲《安娜·卡列妮娜》这个讨论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然后这个余波寥寥,就包括有人回忆说,有一个戏剧系的女生每次上课都,坚持穿着黑色的衣裳然后眼睛放射着像安娜一样令人颤栗的光芒,就是这个完全入戏了,所以把周立波的名著选读称为是鲁艺历史上最浪漫的篇章,我觉得还是没有那么夸大。

解说:相比文人们在延安的各得其所,边地的乐符和歌声更是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前自由开放的文化生活里,一个相当重要的图景。

陈晓楠:1938年,音乐才子冼星海正在武汉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当中贡献着力量,对于一千多公里以外的延安他只在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里读到过,就在这一年9月,一封带有鲁迅艺术学院全体师生签名的聘书送到了他手里,希望聘请他到延安做音乐教学,对于延安的艰苦生活他有所听闻,没想到真的就去了,还是让他这个南方人着实好好适应了一阵子。 

洗星海在延安 

解说:冼星海1905年出生在澳门,青年时期进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学习作曲,在巴黎的五年半生活,令冼星海的生活习惯改变了不少,1938年11月,他携新婚妻子钱韻玲一同抵达延安,第一个难题就是适应这里的生活。

裴毅然(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他到了延安以后,生活上当然不是很习惯,他自己有给朋友写了一封长信,这封信是他的第一手资料,他自己写的,当年就写他说没有味道,吃小米很粗糙,还夹杂着壳,我吃一碗都吃不下,这是他的原话,吃了以后很久才吃惯,他毕竟吃洋面包喝咖啡,毕竟这个欧洲跟当时延安,差别实在太大了。

解说:1938年11月,到1940年5月的一年半,是冼星海在延安的停留时期,1940年5月以后他因为新的工作任务去了苏联,在延安的一年半时间,是冼星海音乐生涯的巅峰时期,在这里他创作出了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一百多首曲子,连生活习惯也改变了许多。

裴毅然:到了延安以后半年左右,被改造过来了,不但喜欢吃小米了还能够吃上了,最有特色的习惯了开会呀,他爱上了这个政治学习,还爱上了政治学习了。

解说:1939年2月的除夕夜冼星海应邀到延安西北旅社的窑洞听诗人光未然的新作《黄河大合唱》的朗诵。

光未然: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中搏战,经过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最后胜利。

裴毅然:那么他(光未然)把新作《黄河大合唱》四百多行一首朗诵完,从头朗诵到尾很激情澎湃地朗诵,朗诵完以后全窑洞听众当然都是年轻人又是诗歌又是抗日又是黄河,最后一句向全世界劳动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完了下面一片寂静,过了一会儿哗一片掌声,坐在门口的习性还大步上前,一把夺过那个诗稿,他说我有把握把它谱好,我一定及时为你们赶出来。

解说:在延安,冼星海喜欢吃甜食的嗜好得不到满足,但是在他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日子里,诗人光未然还是想尽办法给他买来了两斤白糖。

裴毅然:所以他把那个糖准备好了,那么他就坐在那个(土炕)边上,叫他老婆给他做土咖啡,什么叫土咖啡呢,这个是鲁艺学生取的名字,就是把黄豆磨成粉,再拌上一些红糖,这就叫土咖啡,就给他做这个。

解说:篇章宏大的《黄河大合唱》冼星海用六天六夜一气呵成,这首交响乐曲成为20世纪中国音乐界公认的两曲一歌中的一歌,《黄河大合唱》不仅成就了冼星海也成为后来延安每每演出时的保留曲目,在延安的舞台上占尽风头。延安不仅有歌声还有舞步,今天延安大学旁这栋商业建筑的位置大致就是当年的延安中央广场所在地,也是延安交际舞跳得最火热的地方之一。

梁向阳:那个地方就是当时延安的什么,一个星期六舞会所在地,所以每个礼拜星期六,在黄土飞扬的这样一个中央广场上,支着戏灯有很多男男女女在那儿跳舞,我觉得这也是活跃延安生活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式。

解说:延安交际舞是由1937年初到访延安的美国记者史沫特莱传授来的,谁也没想到这项后来在延安广受欢迎的文娱活动在一开始传播时经历了一些波折。

朱鸿召:那么史沫特莱到了革命队伍里以后,都是开欢迎会的,开这种欢迎会都是请记者来致辞,来讲话来讲演,讲演之后然后有文艺娱乐节目,唱歌啊跳舞啊,那么史沫特莱这个人,她不擅长唱歌,然后史沫特莱就讲,我不能唱歌我给大家跳个舞,我教你们跳舞,教你跳什么舞呢,她最擅长的就是跳交际舞。

解说:但是跳交际舞毕竟是西方的文化,男女在肢体上时有接触,这让很多老红军看不惯。

朱鸿召:当时有一个就是说有一些老红军讲了,我们今天讲的老红军实际上才20多一点,30出头的这样的人,革命的资历比较老的人,他们说看不惯就是说,看不惯一头汗死了算,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交际舞第一步是看不惯,然后一旦学起来整天晚上跳的一头汗,然后第三步跳到什么分上,跳上瘾了恨不得跳死了算了,就到了这样一个份上。

解说:延安交际舞直到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之前,都是延安的夜晚和周末里最受追捧的娱乐活动。

陈晓楠:延安的文艺多姿多彩自由开放,但这样的时期只持续到了1942年,1942年日军对山西河北等八路军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大规模扫荡,加之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的经济军事封锁,都要求延安的革命队伍要提高战斗力,而恰在这一年的3月延安文艺界出现了一股异样的声音,作家们连续在《解放日报》里发表了犀利的批判性杂文,对延安革命队伍里存在的不合理现象进行了批判,这段被称为“杂文之春”的现象,间接推动延安进入到了整风的时代,也从而波及到了每一个延安人的日常生活。

扫描屏幕下方的二维码关注凤凰卫视官方微信平台,更多精彩尽在凤凰私享会! 

点击关注官方微博@凤凰卫视官网,更多精彩内容实时掌握

《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陈晓楠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20:00-20:30

[责任编辑:汤翩翩]

标签:文艺 延安

2015-10-06凤凰大视野 洪流——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二)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5/10/06/a2b654a2-e422-4c02-a150-5efaf1ab7de8.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