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萧军曾狂言:鲁迅是我的父辈 毛泽东只能算大哥


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20世纪30年代奔赴延安的人们则是一群怀揣着抗日救亡理想的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他们到延安为的是给革命理想一个落脚点,其中不乏一些大牌的文人作曲家。凤凰卫视10月6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

核心提示:20世纪30年代奔赴延安的人们则是一群怀揣着抗日救亡理想的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他们到延安为的是给革命理想一个落脚点,其中不乏一些大牌的文人作曲家。

凤凰卫视10月6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恐怕难以想象,20世纪30年代的延安其实是一座时尚之都,它堪比后来80年代后期的深圳,或者是90年代的上海,在深圳和上海赶浪潮的人们蜂拥到这两个城市是寻找掘金的机会占据做生意的先机,而20世纪30年代奔赴延安的人们则是一群怀揣着抗日救亡理想的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他们到延安为的是给革命理想一个落脚点,其中不乏一些大牌的文人作曲家,还有富有世界胸怀的西方记者,今天《黄土地上的艺术范》一集,就将为您讲述丁玲萧军何其芳等几位不同背景价值观的作家还有冼星海这位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他们在延安自由创作,生活交往的轶事。

解说:今天延安清凉山上存留的新华书店旧址中央印刷厂旧址依然告知着延安,曾经在出版上曾有过的辉煌。

朱鸿召:延安的文化,有两个繁荣时期,整风运动1942年整风运动之前的那个繁荣时期,这个繁荣时期繁荣到什么样的份上,延安革命队伍里的公家人就是供给制,在供给制里面称之为公家人的大约5万人左右,5万人的公家人队伍出版六七十种报刊杂志,它的出版机构有十几家,它的书店也有十几家,你就可以想像到它的那种文化的繁荣程度了。

解说:1936年11月,共产党尚在陕北保安驻扎时迎来了从国民党统治区奔赴于此的第一位作家丁玲,丁玲的到来给当时的中共带来了一片振奋。 

丁玲在延安 

贺桂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丁玲她是第一个到陕北的共产党驻地的作家,就外面来的作家,我觉得这个意义是很重大的,就是因为共产党经过长征以后到陕北,其实在当时的中国格局里面,它相当于一个流寇性质,就是在国民党政府看就是一个非法的土匪武装嘛,所以它特别需要借助这个文化人的宣传,来建立他们正面的形象。

解说:丁玲到保安时32岁,但她在24岁时就因发表象征女性意识觉醒的短片小说《莎菲女士日记》而蜚声上海文坛,在上海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里,丁玲是极富才情又时髦的一位女作家,这次投奔共产党丁玲抱着彻底改变自己的决心。

朱鸿召:当时革命队伍的总部在保安,那么在这个路上,丁玲就把自己的长头发剪成短头发,短头发就是我们当时称之为运动头的,这个运动头今天觉得无所谓了,但是在那个年代里面,这个运动发是革命的象征,女同志剪运动发那是一个很干净很清爽,然后又是很激进的这么一种表现。

贺桂梅:因为她曾经是一个上海最时髦的女作家,他们有人说是挂头牌的女作家,就是她是一个时髦的象征,然后她经历30年代向左转然后加入共产党,然后就是在左联工作,其实她一直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要到红军就是去体验真实的红军的生活,所以这个背后就是有一个强烈的要抛弃过去的生活,来开始一个新的生活。

解说:丁玲性格热情极富感染力,来保安不久她就倡导成立了陕甘宁边区第一个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艺协会中国文艺协会,但很希望能在革命队伍里发挥更大作用的丁玲没有安心扎根于写作,而是向毛泽东提出了新的工作请求。

贺桂梅:共产党苏区文人很少,其实毛泽东他们想的是,让丁玲就留在写些东西,但是丁玲自己就觉得,她说她已经下定决心暂时放弃写作,她到保安的目的就是要体验真实的红军的生活,她说她不愿意挂着一个作家的空头衔,这么晃来晃去,所以毛泽东就是又一次问她,说你想做什么工作,那丁玲就很坚持说,想当红军去看打仗。

解说:丁玲在1936年底到1937年初的这段前线经历里,克服了各种生活上的困难,写出了一系列反映长征以及抗日战争的速写作品,这位曾经活跃在上海十里洋场的时尚女作家,已经摇身一变从外形和心志上向一位革命女战士无限靠近着。1937年1月,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由保安迁到延安,丁玲也随大部队转移至此,在延安她同作家萧军的一段密切往来颇有谈资。

朱鸿召:如果说丁玲是延安文化人里面的一面旗帜,是第一位奔赴陕北的这样一个知识分子的话,萧军应该说是延安知识分子群体里面个性最张扬的一个,个性最张扬的一个人。 

萧军在延安 

解说:与丁玲一样,萧军也曾是上海左翼作家联盟里的一名活跃分子,这位性格桀骜不驯的东北作家,在来延安前就因写作表现反映东北人民抗日卫国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在文坛取得了不小的声誉,由于萧军是在青年作家里得到左联旗帜人物鲁迅关怀和支持最多的一个,他视自己为鲁门弟子,一生以传承鲁迅的衣钵为己任。

贺桂梅:这是萧军在延安的几句狂言之一吧,就是关于他跟鲁迅和毛泽东的关系,那个著名的说法是说,鲁迅是他的父辈,毛泽东只能算他的大哥。

解说:萧军1940年来到延安,并在这里常驻,成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的一名驻会作家,就在这一段时期他与丁玲有了一段密切的交往。

贺桂梅:差不多他跟丁玲是天天见面天天聊天,不只是在窑洞里面聊,然后也在延河边聊,这个聊的话题就是包括他们过去的经历,包括他们感兴趣的这个文学艺术问题,还有他们喜欢的比如说像《安娜·卡列妮娜》那样的名著,总之就是两个人话题很多,聊得特别投机。

朱鸿召:他们甚至有以后战争结束以后,到欧洲去旅游环球旅游,有这种很浪漫的这样一些遐想。

扫描屏幕下方的二维码关注凤凰卫视官方微信平台,更多精彩尽在凤凰私享会! 

点击关注官方微博@凤凰卫视官网,更多精彩内容实时掌握

《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陈晓楠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20:00-20:30

[责任编辑:汤翩翩]

标签:文艺 延安

2015-10-06凤凰大视野 洪流——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二)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5/10/06/a2b654a2-e422-4c02-a150-5efaf1ab7de8.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