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深圳半年铲平罗湖山造就黄金地段 以分房吸引建设人才


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1980年那个小小的罗湖火车站见证了深圳的变迁,在这里落脚的人摸着石头过河,改变了一座城市的命运,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老照片仿佛注释者这座城市的生长,也铭记者1980年那个巨变发生的年代。凤

核心提示:1980年那个小小的罗湖火车站见证了深圳的变迁,在这里落脚的人摸着石头过河,改变了一座城市的命运,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老照片仿佛注释者这座城市的生长,也铭记者1980年那个巨变发生的年代。

凤凰卫视5月18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许戈辉:各位好,欢迎收看《凤凰大视野》。香港的落马洲打鼓岭位于香港元朗区的东北面,与深圳只有一河之隔,在1980年之前,许多到香港的外国游客都会到此一游,站在河边透过望远镜眺望河对岸,满足他们对那个神秘的红色中国的好奇。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80年,那一年深圳特区成立了,境外人士得以跨过罗湖关口,踏上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土地,至此,神秘的红色中国向世界敞开了大门,而现在就让我们把时间轴拨回到35年前,在刚刚成为特区的深圳,有多少人在那里追寻他们的梦想,同时也改变着这个城市的命运。

美国小学助教拍46张照片 记下80年代的深圳

解说:1980年27岁的美国小学助教勒鲁瓦第一次飘洋过海来到中国,他从香港跨越罗湖桥到达深圳,在这里拍摄了46张彩色照片。宁静、悠闲,在勒鲁瓦眼里这就是封闭的中国一直以来的模样。可是他没有想到,在此之后一波又一波的人开始涌进这个城市,他们将亲手改变这座城市的命运。

罗昌仁(原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长):那么我们有幸作为当时的过来人,既然我们还存在,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说一说,当时我们自己经历的一些事情跟感受。我是1980年6月13日跟随了吴南生同志到深圳来的,组成一个深圳新的班子,吴南生同志是当时的省委书记。

宝安县1979年更名深圳 中央在此建出口基地

解说:1979年宝安县改为深圳市,中央决定在这里建立出口基地发展对外贸易。1980年深圳市第一套领导班子上任,罗昌仁分管建设。那一年,他乘坐的列车抵达罗湖火车站,这里是每个外地人来到深圳的起点,也是深圳连接香港的窗口。

罗昌仁:那个时候香港还是殖民地没有回归,它(罗湖火车站)是祖国的南大门,出了站那就是香港。来了第二天还是第三天,我也忘了,一下子半夜就发大水,我们住在二楼,一楼的床板都漂起来了。

解说:罗昌仁住的新园宾馆也就是现在的迎宾馆,是当年第一批干部落脚的地方,地处洼地,一下雨就涝,环境简陋,资源匮乏的特区在这样的条件下,迎接了第一批建设者。

罗昌仁:南生同志大为惊讶,说还有这么一招来个下马威,老罗啊,你看到没有,谁都淹到屁股了,不治水还行啊,先要治水啊,不治水怎么建啊,怎么建设啊。

解说:罗昌仁到特区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治水,重修地下排洪渠铺平道路,接着就是要把特区的门面修好,于是开发罗湖区成了首要的任务。

罗昌仁:那个罗湖车站很小,很狭窄。这国门也不光彩,为什么,有个罗湖山挡住,那么这个问题就怎么解决,要把这个罗湖山搬掉,不就开阔了吗。

深圳半年铲平罗湖山 洽谈办成特区建设起点

解说:搬山这么大的动作是罗昌仁没有想到的,曾经在冶金部基建局开山劈石的老罗,这次要在最简陋的条件下搬掉堵在特区门口的这座山。

罗昌仁:你那个时候都看到三座山都搬了,不算事。你那一座山搬不了了,五十多米高,真是,这还有这么拧的,可以搬吗,搬山。

解说:五十米高的罗湖山半年内化作130万立方的土壤,地平面平均升高1.2米,深圳1.3平方公里的黄金地段就此形成。为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拉开了架式。

罗昌仁:把总的局面打开了。

解说:1982年,深南大道就是从这里延伸出去,经济特区沿着这条生命线开始由东向西生长。

罗昌仁:两年零四个月干出五十平方公里来,那是什么概念,这就是个深圳速度的概念。

解说:1980年之后,一切都变了模样,只有在勒鲁瓦拍摄的一组照片里还依稀记录着老深圳的时光,这个毗邻香港的南粤我小镇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在这里的生活方式就有别于其他地方。

廖虹雷(深圳民俗文化调查学者作家):以前都是香港(深圳人)把土特产挑到香港去卖,水果啊,柴火呀,卖了以后十从香港买了很多洋货回来,所以就比内地先进了很多了。

解说:深圳和香港早有这样微妙的往来,直到1980年前后国门打开,罗昌仁们在这里为深圳建设开了路。人们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此时一波一波的香港商人开始涌进深圳,他们一出来车站就要乘坐单车,奔赴火车站西侧的深圳戏院,在那里和一位叫彭鹏的干部碰面。

彭鹏(深圳市对外经济联络办副主任):我们这批人啊,实际思想解放了,好像脱离了一个很深的黑影,跑到个非常光明灿烂的一个天空。

解说:1979年深圳市决定成立对外经济技术联络办公室,专门引进外资与外商洽谈项目,这个被当地人称为“洽谈办”的办公室,成为深圳招商引资工作的众多窗口之一,彭鹏从省里调到深圳担任洽谈副主任。

彭鹏:真是想起过去在这个地方办公,就是我们在深圳开始建特区时候的一个起点。

解说:1979年5月,彭鹏看到的特区景象令他大为惊讶,中国最南端的边陲小镇,经济落后、资源匮乏,而一河之隔的香港却有着令人向往的富足生活,逃往香港是这里的人们做出的本能的选择,据1979年上半年统计,宝安县就有6190人外逃。

彭鹏:我们想建高楼大厦建什么现代化,我说不要说这个,现在最关键不要外逃,我们最主要要稳定,不稳定你建什么特区。

解说:彭鹏决定招商引资项目无论大小,只要有益于当地人民的生活,一律引进。就在深圳戏院二楼的洽谈室里,彭鹏向前来投资的港商反复讲解特区未来的规划。

彭鹏:这是我拿了一张旧的地图,在书店买了一个自己画的印出来的地图,很简要的地图,就是怎么讲,港商就好象是赶集一样,天天来那么多,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一百,一百多两百多来过,那个咋弄啊我,那么一点地方连站的地方都没有站的。

戚润能(港商):当时调我上来就可以说是由零开始的,叶书记他们上屋村,提供一个旧有的村委办公楼,办公楼给我们做第一条生产线,上来我就找人装修,装修就装点水电,摆点生产线,还有请女工这样做起来,所以真正生产的时候,应该是1979年年头。

解说:1979年深圳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上屋线圈厂正式开工,香港派来的技术员戚润能在1980年获得由对外经济联络办公室签发的通行卡,开始方便地来往深港。

戚润能:因为那个年代,每一个外国人回来中国也好,就算我们香港人港澳同胞回来,我们就要写一份叫做介绍书,我们有那个工作卡的方便,他们就一次给我们做个记录,这就不需要我们次次做那份介绍书。

解说:上屋线圈厂成立后,迎来了第一批打工妹,十八九岁的姑娘告别家乡成为一名特区劳务工,在每个外资工厂的流水线上奉献着她们的青春,伴随着特区的经济发展,渡过了最好的年华。她们是深圳招商引资背后诞生的一个庞大的群体,她们亲手制造出的吹风筒、咖啡机出口世界各地。

翁纯贤(原深圳凯达玩具厂打工妹):我来的时候,我也就带几十块钱过来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有个小本子,像物资供应一样里头有,公仔面啊,奶粉啊,烟啊,洗衣粉、洗衣皂这些日常用品,菊花茶和芒果汁,一盒是三毛钱,我会把每人这十盒东西我买回来,我自己尝完一盒以后,有点不舍得喝,留着,还不到第二个月,第三个星期,我已经寄一大堆东西回家了,每个女孩子都是这样,不管她在家里是排行老大还是最小。当时就住这里。

记者:你住这里是吧。

翁纯贤:对。我第一次哭是因为我生病了,我们的同事想请假到宿舍里来陪我,工头不同意,我们那个管理员,我们那时候叫工头,然后我一个人躺在宿舍里睡觉,睡睡睡,睡得很难受,等到我们同事五点钟下班以后回来,又没有什么就煮个面给我吃,然后我就哭了一直哭,生病的时候才哭,平常不哭。很多女孩一收到家书就哭,一个女孩哭,整个宿舍的孩子就一起哭。当时我们这里最尽头就是那个写字楼,当时叫写字楼,现在叫办公室,出来就一条一条的生产线,纵向的,很多人说你要娶到一个凯达妹就幸福了很多钱,那是因为凯达妹她经常在加班,没有时间去花钱,所以每个凯达妹她都有很多很多钱,在当时的情况下感觉都是这样的。

解说:打工妹的劳动凝结了这个城市的青春,她们的到来促使外资工厂蓬勃发展,此时一个开放的时代已经到来。

翁纯贤:我感觉是一个新的世界,而且是一个很公平的地方。

扫描屏幕下方的二维码关注凤凰卫视官方微信平台,更多精彩尽在凤凰私享会!       点击关注官方微博@凤凰卫视官网,更多精彩内容实时掌握

《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陈晓楠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2002-2035

重播时间:周二至周六0900-0935

[责任编辑:马思文]

标签:深圳 发展

2015-05-18凤凰大视野 先行者——深圳特区发展纪事(第一集)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5/05/18/0875f6d6-c6d0-4ec3-923f-12840a28aa81.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