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一五计划完成举世震动 第一辆解放车下线民众撒粮庆祝


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1957年,当中国官方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的时候,举世震动,一些西方观察家评述,中国人完成了令人惊讶的创举。的确,一五计划的实现,大大缩小了中国工业技术水平和西方的差距,但是其代价也是

核心提示:1957年,当中国官方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的时候,举世震动,一些西方观察家评述,中国人完成了令人惊讶的创举。的确,一五计划的实现,大大缩小了中国工业技术水平和西方的差距,但是其代价也是巨大的。

凤凰卫视5月15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主持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有一首歌叫《我有一个理想》,其中第一个理想呢就是当工人,当时的小学规定,每一个小学生都要学唱这首歌,而当时也的确是有很多中小学生,是以当工人为理想的。1950年代,女青年选择对象的首选也是工人,工人成为一个热门职业,登上历史舞台的背后,正是新政权经济建设的全面铺开。156计划开始试制之后,一群来自天南地北的年轻人,从农村走进了城市,他们当中有刚刚毕业的学生,也有才放下锄头的农民,他们怀着热切的梦想,投入了新时代工业建设的洪流当中。

一五计划实施 青年被鼓励去祖国需要的地方

解说:1953年的秋天,一列火车从上海开往东北,车厢内外飘荡着人们熟悉的歌声《咱们工人有力量》。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的一汽老职工冯云翔记得,当年他也乘坐这列火车,与他同乘一列火车前往东北的,还有500个来自上海的大学生。

冯云翔(一汽老员工):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宣传要到祖国的需要的地方去。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向往。到处,当时的舆论里面就是宣传这个东西,要建设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它需要年轻人,需要干部,因此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这些人就是这样过来的。

解说:一个月前,中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在东北奠基,身在上海的冯云翔,从解放日报》上获得了这一消息,随后他报名参加了前往东北的工业援建。同冯云翔一样,从1953年开始,大批的青年受到新时代国家工业建设的感召,告别家乡,话别亲人,前往东北。

刘成福(一汽老员工):上火车以后,就是亲属啊,家长啊,同学呀,老师啊,邻居都来送我们。这样,当火车启动的时候,都是控制不住感情,就都哭了。

解说:这是17岁的刘成福,第一次离家远行,尽管他只是从家乡大连前往长春,但是在那个时代,家人依旧认为极其遥远,很不放心。

刘成福:后来以后,说这也不行,火车一开,我说咱们还是唱歌吧,因为我就喜欢这个东西。我说唱歌吧,当时唱,唱的是苏联歌曲多,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再见吧,亲爱的故乡,就是,这一唱就活跃起来了。大家,我们这个车厢唱,那个车厢也唱,整个的就是活跃起来了。

刘成福成为毛泽东汽车厂学徒 感到无比自豪

解说:年轻人的热情,很快覆盖了离别时的哀伤,他们渐渐熟悉了起来。冯云翔了解到,他所在的列车上,来自上海的500名大学生被分成两队,一队前往哈尔滨,一队前往长春。此时的冯云翔并不知道,他所去的工厂的具体名字,他只知道,是一家代号为652的工厂。

冯云翔:我在火车上的时候,还经常在车厢里走动,看看同学们之间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困难啊,突然看见这个行李架上有一个行李,写上了毛泽东汽车厂。我看了以后,我就感觉到吃惊,哎呦,怎么有毛泽东汽车厂?这个行李的人是交通大学的一个同学,他说,你不知道吗?我们去的地方就是毛泽东汽车厂。我说不对吧?我都不知道,我哥在那边工作呢,他的哥哥已经在工厂工作了。这一下子,我们车厢里面都轰动了。

解说:毛泽东汽车厂就是后来的长春一汽,它的名字也是仿照苏联斯大林汽车厂而来,长期以来,由于特殊的时代氛围,毛泽东汽车厂都笼罩着一层神圣而神秘的光环。在外人眼里,这座以领袖名字命名的工厂,有着特殊的政治意味,50年代初期,许多青年就是冲着这种隐晦的光环,而投奔到了一汽的门下。尽管17岁的刘成福来到一汽后,只是模具车间里的一名学徒,但他依旧感到无比自豪。

刘成福:因为它是毛泽东汽车厂,当时还保密呢,不准说,整个代号叫652厂,就这样,我们感觉很自豪。特别是我在那个旧社会,在那当童工的时候,那个小破作坊,完了以后那就是,这会儿到了大型汽车行业后,一个大规模的一个新建的企业,那当然自己心里很高兴了。

马俊林(一汽老员工):能当汽车厂的工人,那可了不得了,那可都是真看法都不一样,能进汽车厂那也真不容易。所以,我们进了汽车厂以后,为什么像我们1953年这帮人,1954年的,刚才老李他是1954年的,就是我们这帮人,1955年的,一直到1958年这些人,可以都这么,就是用这么两句话说就是,听毛主席的话,跟党走,一心干革命,荣誉不伸手,就是一直这么过来的。

全国抽调人才支援东北 众多人命运因此改变

解说:而这次招工,真正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王德来自农村,招工前,一家人的温饱都难以解决,进入一汽后,他每个月可以拿到18元的工资,这在当时,可以勉强供给一家7口人的口粮。而马俊林的父亲,36岁就去世,留下了5个孩子,孤儿寡母的生活难以为继,常常食不果腹。马俊林18岁时,才上了初中一年级,但为了供养家庭,他辍学、招工,进入了一汽。

记者:当时您进入这个厂子,当工人的时候,是不是其实对家里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减轻负担?

马俊林:哎,说对了,就是家里吧,这个不管怎么地,自己能把自己这个口儿带出去了,那阵穿衣吃饭,自己能自力更生了,自己也能维持了,完了还给我母亲再补助一点。我们是农村的。

解说:尽管马俊林的工资也只有18元,但是在当时,这笔钱可以买到近两百斤大米,对于每年口粮只有400多斤的农民来说,已是天壤之别。也正是在这种人性的朴素愿望,与大时代火热氛围的共同作用下,来自天南地北的年轻人,汇集到了工业基地。

赵进元(哈尔滨锅炉厂老员工):壮观,那可壮观了,你看,广州的,上海的,安徽的,武汉的,山东的,河北的,都有人,都有往这边调人。

扫描屏幕下方的二维码关注凤凰卫视官方微信平台,更多精彩尽在凤凰私享会!       点击关注官方微博@凤凰卫视官网,更多精彩内容实时掌握

《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陈晓楠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2002-2035

重播时间:周二至周六0900-0935

[责任编辑:马思文]

标签:一汽 一五计划

2015-05-15凤凰大视野 滚滚红轮——50年代工业记忆(五)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5/05/15/0699a931-c6f8-4ebf-a6d3-876c64aa7dd6.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