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兰考风沙肆虐吹开棺材 焦裕禄借此想出翻淤压沙


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在兰考到处可见一排又一排,一片又一片郁郁葱葱的泡桐林,当这种很普通的树木与焦裕禄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又有了另外一种称呼叫焦桐,在兰考栽种泡桐树是当年焦裕禄经过大量调研,结合当地的实际

核心提示:在兰考到处可见一排又一排,一片又一片郁郁葱葱的泡桐林,当这种很普通的树木与焦裕禄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又有了另外一种称呼叫焦桐,在兰考栽种泡桐树是当年焦裕禄经过大量调研,结合当地的实际,提出来的根治兰考风沙,盐碱和内涝的施政纲领。

凤凰卫视4月23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在兰考到处可见一排又一排,一片又一片郁郁葱葱的泡桐林,这些泡桐林就是锁住兰考风沙的功臣,而当这种很普通的树木与焦裕禄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又有了另外一种称呼叫焦桐,在兰考栽种泡桐树是当年焦裕禄经过大量调研,结合当地的实际,提出来的根治兰考风沙,盐碱和内涝的施政纲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他的政绩。

焦裕禄治理兰考风沙 决定大面积种植泡桐树

解说:出兰考县往东偏北七八里路,有一个叫老韩陵的村子,1962年年底,焦裕禄到兰考第四天就来到这里,在当年的新闻纪录片中,我们找到了这样一段影像,画面中这位老农叫肖位芬,他是当年焦裕禄到兰考后访问的第一位老农,两人在肖家的牛屋一待就是三天三夜。

何香久(电视剧《焦裕禄》编剧):他在那儿住宿一看从地下到天花板码的都是那个风箱,他就问那个老大爷,他说肖大爷,他说怎么全村儿的风箱都到你这儿来啦?这个饲养员说他说上海乐器厂的人,上兰考来买泡桐,因为兰考的泡桐叫兰桐,是做乐器的好材料,上海人他门槛儿精,他一看没有泡桐树了,各家各户一转,烧火的风箱是拿泡桐做的,把风箱全买了,焦裕禄说这个事儿对我启发最大,泡桐能固沙,还是经济作物,经济林木,能给兰考这个这个带来富裕。

解说:兰考县的一些老干部至今还记得焦裕禄说过的话,要好好记住当工作感到没办法的时候,你就到群众中去,问问群众你就有办法了,他在肖位芬的牛屋待了三天三夜后,决定在兰考大面积种植泡桐树。

周文顺(郑州大学中共党史专业教授):那兰考焦裕禄之前那些干部为什么不做呢?涉及到一个政绩观的问题,你想这就像今天一样,我们当干部都想留点儿政绩,但是他的经费又是有限的,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这就涉及到一个政绩评价问题,你这个国家政绩评价你得科学,他用一任的钱他为后任办了很多事儿,我想他们是这么想的,他都没打算在兰考长待,人家想在这儿混个三五年,人家调走,一种政绩观,根子还是私心,我用我仅有的经费,我干我这一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大家都满意,评价的时候我政绩很好,群众很满意。另一种政绩观,无私的政绩观,就是他要用一任的经费以一任的精力,以仅有的生命逆袭兰考千百年来的贫穷的根源,就是说这是千百年来都遗传下来的一个灾害的根源,那一般来说你种树直到今天我们才知道,焦裕禄种的树竟然能长那么大,能挡住风沙,他当年种的小树苗它挡不住风沙。

焦裕禄建泡桐试验站 掀开兰考植树造林局面

解说:1962年林业局苗木试验场分配来了两位专门研究泡桐栽培技术的大学生,这给兰考的泡桐种植带来了新的希望。

樊哲民(兰考县原人委办公室主任):在老韩林苗圃里跟那搞(试验),所以焦裕禄几次到那个地儿去跟这个大学生交谈,并且关心他们的生活,他南方人吃饭,吃面吃不了,吃大米,特别是吃粗粮,他太不行了,就叫粮管所专门供应他们细粮,供应他大米,所以这样这个桐树又发展起来。

解说:老韩林成为焦裕禄在兰考待得最多的地方,在这里他建立起了泡桐实验站,兰考植树造林,栽种泡桐的局面从这里掀开。

魏善明(兰考县朱庄村村民):就跟存银行钱一样,就是这栽一棵树,结果了1963年雨水多啊,都活了栽的树,这样他9月份骑着车,骑着车子来上这儿照个相。

焦裕禄带相机下乡 用作发动群众的“利器”

解说:说起照相还有一段插曲,当时兰考县有一部照相机,焦裕禄只要下乡就要县委宣传干事刘俊生带着相机跟着,但他从来不让刘俊生给自己拍照,这让刘俊生感到纳闷儿,1963年9月的一天,刘俊生接到通知,焦裕禄让他带着相机去老韩林。

刘俊生(原兰考县县委新闻干事):趁这时候我这个就想问问焦书记,我说焦书记每次跟你下乡的时候,你都提醒我带上照相机,为什么不希望我给你照相呢?焦裕禄笑着耐心地给我解释,我叫你带着照相机是要给群众多拍些照片,他说有一次咱一块上仪封耿乐,你拿着照相机在那儿一照一比划,群众把衣服一脱,挥动着劳动工具,快点来呢,快点来呢,县委来给咱照相了。

解说:相机成了发动群众的工具,后来刘俊生直接把相机镜头对准了群众,也让他第一次抓拍到了焦裕禄劳动的照片。

刘俊生:这是焦裕禄到兰考大半年的时候,趁他不注意的时候,抓拍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当时我看他没注意,最后他劳动以后,他放下了锄,一放了锄他又到旁边一块花生地里去劳动了。

申显魁(原兰考县水利局技术员):这是他的特点,特别接近群众,就推个破自行车走到哪儿地下就坐,那袜子也是补的,鞋也是补的,衣裳都带补丁,到哪跟农民,农民坐哪他坐哪儿交谈,其实就是农民来讲就不需要啥你共产党干部能给群众解决,多说几句贴心话就满足了,也不需要你这,不需要你那,这就感觉,噢,咱是一家人,所以为啥焦裕禄同志这个在兰考县人民心目一直到现在这些老农民都抹杀不掉,也就在这儿。

解说:在胡集村焦裕禄当年调研时亲手栽种的泡桐树如今已长成双人合抱的参天大树,它成长的历程见证了兰考52年的发展,今天的兰考农桐间作面积已经达到了50万亩。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曾是焦裕禄当年找到防治风沙良策,并首先取得成功的地方,2014年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来到这里考察,那时家家户户的劳动力都去沙土地,听焦书记的话挖淤泥盖沙,两个人一组,掘地三尺翻出淤泥,没有小拖车,就用抬粪筐抬,把淤泥盖在沙土上,改善土质,种上庄稼,来年才能有好收成,跟随焦裕禄治理沙丘的时候,张景枝只有30岁,当年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张庄位于黄河大堤东岸,是兰考沙害最严重的地方,村西有个50亩的大沙丘,传说是明朝的一个驿站,因风沙肆虐,车马难行,路过这里女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故名“下马台”。

申显魁:为啥要下轿,为啥要下马呢?是走到这个地方的人推个自行车,那个车轱辘能进去那些,人一走就那么深,那沙土啊,所以抬轿的那个轿夫就拔不出来腿,你文官得下轿,武官下马,那马蹄子埋进去马也不行,它就这样,所以叫做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地方。

解说:1963年3月,焦裕禄为查风口追风源,寻找治沙办法来到了张庄,听老农魏铎彬说,他母亲的坟每年冬春都被狂风扒开露出棺材,后来他用了一个早上的时间从半米深的地下挖出淤泥,把坟盖住,狂风就再也刮不动了。

申显魁:焦裕禄发现以后噢,灵感来了,他能一个早上一家人能搞一个坟,我要发动全县的人我这一年我能搞多少个沙丘,所以焦裕禄能就能到这样,你知道不知道,他从弄这个坟墓,一个坟墓他能想到全县的沙丘如何治理,所以他的眼光远就远到这儿,人们佩服他也就是这,但是他又实事求是,并不是说马上我就叫你这样搞,而是到底能不能办成这个事儿,他要搞个试点,试点在哪儿呢?是在赵垛楼。

扫描屏幕下方的二维码关注凤凰卫视官方微信平台,更多精彩尽在凤凰私享会!       点击关注官方微博@凤凰卫视官网,更多精彩内容实时掌握

《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陈晓楠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2002-2035

重播时间:周二至周六0900-0935

[责任编辑:马思文]

标签:焦裕禄 兰考

2015-04-23凤凰大视野 模范孰能逾——焦裕禄生平纪事(四)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5/04/23/832ff903-8a7b-451c-a670-0759deab6c6b.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