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伤痕文学之父”卢新华曾在美赌场发牌为生


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上世纪70年代末,上海的《文汇报》发表了一篇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习作,短篇小说《伤痕》。小说一经发表震动了全国,引起了无数中国人的共鸣。短篇小说的作者卢新华用他细腻的笔触勾画了以王晓华为代表的&

卢新华热恋“王晓华”原型 《伤痕》遭退稿

解说:1970年,卢新华的生活泛起一阵涟漪,机缘巧合之下,他又一次见到了舅舅的侄女。此后,两人便开始了鸿雁传书,建立了联系,交往中,卢新华也知道了一些她的家庭情况。

卢新华:那个时候她的家庭是这样一个情况,她的妈妈也属于家庭出身也是地主,当时她的这个插队落户呢,也会有两个去向,一个去向是去边疆,因为她的外公是地主,所以这种出身在那个时代,她到那个地方去对她是很不利的,所以最后她的家里就让她选择去了黑龙江建设兵团。

解说:书信来往间,两颗年轻的心越来越靠近,聊的话题也越来越多,他们在信中谈工作、谈学习、谈理想。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牵记。终于一点点陷入热恋之中。

卢新华:我们实际上是在一两年以后才开始通信,建立这样一种关系,那时候我们在通信的时候都是鼓励,互相要入团,要争取进步,都是这样的那个时代。不像现在很多人,谈了恋爱大家在一起的,那时候我们完全是靠通信来联系的。

解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关系也确定了下来。1978年,这个姑娘已是卢新华的未婚妻,她不曾想到外形以她作为小说主人公形象加以描摹的小说《伤痕》会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股不消的风浪。《伤痕》在复旦校园引起轰动之后,很多同学都建议卢新华把《伤痕》投出去,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卢新华把《伤痕》寄给了人民文学(杂志社)。

卢新华:复旦校园里当然轰动归轰动,当然一个多月以后,有同学建议我说是把它投给“人民文学”,他们觉得“人民文学”的影响也比较大。后来那时候我听了同学的意见,就把它寄给“人民文学”,有些很好的同学,完全支持《伤痕》的同学,他们还在后面都签了名。等于是推荐给这个“人民文学”。当时给“人民文学”当然时间也不很长,不超过两个月吧。他们有一天就给我寄了一封信回来,我打开一看,是一封铅印的信,上面只有三个字,卢新华三个字是手写的,这个整个信的内容,我到现在都很清楚。都能背下来,他们说卢新华同志,你的小说经研究不予刊用了,现退还给你,然后下面一行是欢迎继续来稿。“人民文学”的什么编辑部。

解说:虽然“人民文学”没有发表《伤痕》,但是《伤痕》却引起了学校里一个人的注意,《伤痕》的命运再次被改写,刚刚毕业留校不久的孙小淇和其他同学一样,在墙报前看完《伤痕》后,激动不已,这个曾经在安徽蒙城插队的“铁姑娘”也在“王晓华”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孙小淇:《伤痕》我看了以后也非常激动,跟我的经历像极了,那个时候都是这样。跟父母的那种隔阂,潜在的包括我弟弟,我弟弟报名他是跟我一个中学,我都不知道。当时68届还没有分配,他很明确的就是心理肯定是也是想离开这个家,走得远远的。

解说:学习文学评论的孙小淇,看到了《伤痕》的这种表达方式,萌生了一个想法,她决定将这个小说推荐出去,孙小淇此时还不认识卢新华,小说《伤痕》的底稿也是孙小淇通过卢新华的指导员拿到的。

孙小淇:这个作品是贴在墙上的,我也不可能拿下来。我印象当中给我们系里一个分管学生工作的一个叫张德明,因为我跟他比较熟,他跟卢新华的指导员叫于东员讲了,然后问他要的,那么他就给了我。

解说:拿到稿子之后,孙小淇找到了与她曾经一起蒙城插队的知青朋友,几经周折小说《伤痕》被送到了《文汇报》文艺部的高级记者钟锡知的手上。

孙小淇:就是文汇报的那个大楼里,那么已经很晚了,很多人好像也走了,那么他坐在那边阳台上,我觉得已经天热了有点,等我,那个老钟,我就给他了。那么我又说了一通,那么他这个他说他看看。那我就回来了。

解说:在1978年的7月,忐忑不安的卢新华,等到了文汇报给他的消息。

卢新华:7月底的时候,因为这时候已经听到一些风声,文汇报因为还是打算发,他也没说不发,所以当时暑假我也就没有回家什么的,就在学校里待着。后来因为怕他们要联系我,联系不上。后来又一天终于他们开始联系我了。

《文汇报》刊发《伤痕》 原著16处被修改

解说:漫长的等待,《伤痕》是否真的能顺利发表?此时,卢新华并不知晓。1978年7月的一天,卢新华终于等到了《文汇报》关于发表《伤痕》的消息。由于“两个凡是”的藩篱尚存,发表这样的作品难度可想而知。为了慎重起见,《文汇报》提出了16条修改意见。

卢新华:我记得在这个位置上,在路灯下面,在这个地方修改稿。在那个位置上,那这边有一个教学楼,从里面搬一个课桌出来,暑假也没什么人啦。记得那个很热,天很热,但有蚊子,然后要穿雨靴。然后在这个地方开始,开始把它完成那个修改。《文汇报》不是提了一些修改意见吗?把它修改完再给他们。

解说:翻开当年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伤痕》,开头有着这样的描述。除夕的夜里车窗外,什么也看不见。只有远的近的,红的,白的灯火时隐时现。这已经是1978年的春天了。而卢新华最初的版本,却有另外的一种表达。

卢新华:第一句话,当时是讲除夕的夜里,车窗外墨一般的漆黑,因为除夕当然很黑的,但是他们说这句话要改一改,为什么改?说这个可能会有影射。我觉得写当时那种黑,跟王晓华坐在火车上那种感受,它是一致的。而确实除夕的晚上是黑的,对吧,我们知道,15出月亮到30达到最黑的一个晚上,对吧?那这也是比较符合自然条件的,那么再一个也可以感觉到这种心情,在这么一个黑暗当中,一个人在那儿,八九年没有见到自己的母亲,要回去要看了,这个心里有很多苦处,说不出的东西,也有懊恨,对自己的一种谴责,可能很多东西使她没办法心里那么光明。但是他们是从政治上考虑的,政治上考虑好像你这个小说本来就很压抑,很低调,你上来就是一团漆黑,那时候很容易,文化革命时期很容易讲影射的,你一句话就影射,你攻击整个社会的中国是漆黑一团的。

解说:公开发表的《伤痕》虽然和原稿有些出入,但是丝毫没有影响读者对它的认可。一时之间,《伤痕》震动了整个中国,当天出版的《文汇报》瞬间变得洛阳纸贵,报社印刷厂当天又加印至150万份,市面上出现了一报难求的景象。

卢新华:那时候《文汇报》加印了150万还是180万份那也很厉害的。而且各地的转载,刊登,然后编到小说集子里面去,很多影响很大。现在的一个作品,就是说畅销的,一个文学作品,一个小说,卖一万册很多人都说畅销了。

扫描屏幕下方的二维码关注凤凰卫视官方微信平台,更多精彩尽在凤凰私享会!   

 点击关注官方微博@凤凰卫视官网,更多精彩内容实时掌握

《我们一起走过》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姜楠

首播时间:周六 10:05—11:00

重播时间:周日 21:40—22:30

[责任编辑:马思文]

标签:卢新华 伤痕

2015-03-14我们一起走过 伤痕 卢新华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5/03/14/114fcac2-720b-4cf0-8460-d1243fe9d3f1.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