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敌进我退十六字游击战术由朱德首创


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从南昌起义到长征,在革命的为难关头,朱德多次挽救了部队,保存了革命火种,战士们用父亲这个代表最亲近、最尊重对一个男性凝聚着最多情感的成为来称呼他,这是战士们所能给予朱德的最高荣誉。凤凰卫视1

解说:这是朱德夫人康克清在晚年写的一篇文章,朱德离开的那一年康克清64岁,与朱老总共同度过47年光阴。

1929年康克清17岁,还是一个参加红军不到一年的女战士,朱德43岁,两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从恋爱到结婚闪电结合。

康克清: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很平凡,平凡得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们相互间的真正了解相互体贴和爱情是在结婚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

解说:结婚的时候,康克清虽然年轻却深明大义,对于丈夫此前的婚姻理解包容,建国后,她曾陪朱德前去看望留在老家的妻子,而朱德的一双子女也都称康克清为妈妈,但遗憾的是她未能和朱德育有自己的孩子。

1951年朱德和康克清做了爷爷奶奶,第二年又做了外公外婆,此后,朱德让老家的兄弟姐妹各家送一个孩子由他在北京养育,在中南海里,朱德的一群孩子成了非常跳跃的一景。

爷爷喜欢在别墅一层那宽大的围廊里下棋,棋盘一摆,便围满了观战的人,连邻院的孩子也跑过来,可爷爷和他的对手置嘈杂的喊声于不顾,还是静静地按照自己的棋路挪动着棋子。

这是一段难得的天伦时光。

时间进入上世纪六十年代,对于中南海的老帅们来说这是一道难过的坎儿,女儿朱敏发现,自从庐山会议回来,父亲再也没有过授衔时的激情,有时见他一个人独自孤坐在办公室,妈妈在旁边话多了,他还嫌烦,会用拐杖头拼命跺地,他经常到中南海的花圃里,一蹲就是半天,在那里,朱德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寄托。

1967年2月,朱德搬到北京玉泉山居住,自从“文化大革命”开始,他就经常住在这里,他对中南海的事情不深究,对会议桌以外的事情更不打听,尽管每年仍然坚持多次下基层,倾听群众声音,但朱德对中央内部核心机密却知之甚少。

“文化大革命”小组成立后,他似乎更加沉默寡言了,一天上午,朱德突然接到康克清从中南海打来的电话,说大字报贴到了中南海里边,贴到了家门口,叫他赶快回去看看,在中南海红墙内外贴出了批判朱德黑司令的大字报,朱德不动声色,只是安慰这有些不知所措的妻子。

朱德:只要主席在、总理在,就没有关系嘛,他们了解我,你不要害怕,个个都打倒,个个都倒不了,个个都是走资派,就都不是走资派啦。

解说:门外的大字报还在不断更新,而房子里边的朱德却始终平静地生活和工作,早晨散布时同以往一样,他会不动声色地拄着拐杖,很认真地在怀仁堂附近看各种各样大字报,有一天,陈毅也出来看大字报,两位老帅一见面,目光对视却谁也没开口,各自走开了。

郑浩:庐山会议后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林彪说朱德一天总司令都没当过,朱德笑着回答道那就请你批评好了,后来朱德对康克清谈到他当时的想法说,说我连一天总司令也没有当过,这没有关系,这对别人一点损失也没有,只是否定了我自己,“文革”时期朱德的扁担被改编成了林彪的扁担,朱德听到以后说,扁担可以先借他用几天,迟早还是要还的嘛。

[责任编辑:王圳]

标签:朱德

2014-10-04我的中国心 尊前笑谈人依旧——朱德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4/10/04/4e792c61-58cf-401f-9e62-7950a7f2bde7.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